政協大會8分鐘發言百裡挑一 制度追溯至1949年--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政協大會8分鐘發言百裡挑一 制度追溯至1949年

2013年03月12日08:15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3月7日,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會議現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首個發言。會后,他說,今年能第一個站在政協委員的“最高講壇”上,很榮幸。他所說的政協委員“最高講壇”就是政協大會發言制度。本次政協會議上有32名委員發言。自人民政協1949年9月21日成立至今,“最高講壇”已經有近60年歷史。

  每年隻有三四十人可發言

  連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7日是遲福林第三次登上“最高講壇”。“每年隻有三四十名委員有大會發言的機會,比率才1%-2%,我已經很幸運”,他說。

  作為政協獨具特色的一種重要民主形式,政協大會發言制度可以追溯到1949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會上,劉少奇、宋慶齡、何香凝、張瀾等12位各黨派和特邀界的委員,都在會議上發言。

  著名文史學者宋雲彬的日記,記錄了這次會議的情景:“講演詞以宋慶齡的最為生辣,毫無八股氣,可惜她不會說國語,用一口道地上海話念出來,就沒有勁了。陳毅的最簡單,也很得體。”

  自此,政協大會發言成為政協的參加單位和委員履行職能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大會發言對國家大政方針和重要問題進行討論,提出建議和批評。

  文革期間,政協幾近癱瘓,大會發言制度也隨之消失,直至1983年六屆政協一次會議,大會發言制度開始恢復,但這次會上發言的委員才9人。之后,發言人數逐年增多,到1998年九屆一次會議,大會收到發言稿已有460份。

  另據2003年第4期《浙江人大》記載,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七屆全國人大曾有三次會議,安排過代表發言,但並未形成制度。

  自願報名不指定發言人

  政協大會發言分為口頭發言和書面發言。每次政協全體會議期間,一般安排二至三次大會口頭發言,每場一般10幾人。未安排口頭發言的,以書面材料發給全體會議與會人員。

  以1998年為例,發言機會隻有三四十個,但申請人數卻達460名,發言權如何分配,才公平?成了難題。1999年的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制訂了《大會口頭發言入選辦法》,確定了發言權分配原則:“質量第一、統籌兼顧、黨派優先”。

  根據該原則,每年,8個民主黨派和工商聯都要有一位代表發言,然后再兼顧界別等因素﹔“自願報名,不指定、不照顧,同等情況下優先安排未發言的委員”。此外,還要精選發言內容,每場發言既要涉及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又不能重復。

  上述原則沿用至今。初步統計,十年來,2006年的全國政協第十屆四次會議,收到的發言稿最多,達878份﹔去年的全國政協第十一屆五次會議,發言人數最多,三場大會發言48名委員上場,佔全部委員總數的2.1%。

  本次政協會議,收到了大會發言稿629份,安排了兩場大會發言,32人上場,約佔總數的1.4%。

  委員8分鐘諍言11次掌聲

  “這些年,一再強調政府職能轉變,為什麼仍不到位?關鍵在於,受權力結構不合理的掣肘”,遲福林的發言以機構改革、職能轉變為主。

  上述內容暗合政府工作報告部分思路。遲福林說,“這份發言是多年的研究總結,能不能獲得百分之一的發言機會,‘質量’是首位。入選標准很明確,內容必須有根據、有分析、有建議,不講空話、套話,杜絕假話。所以大家都精心准備”。

  在他之后發言的31名委員,8人談到財稅分配體制、行政審批制度等改革,5人談到教育、收入等問題,其他委員多圍繞反腐、灰霾治理等焦點。

  也許是話題嚴肅,遲福林發言時,場內很安靜。民建陝西省委副主委周新生講述老領導女兒為了今后孩子上學不求人,要嫁外國人,他希望加大對權力的約束與監督,盡量讓國人不求人少求人,8分鐘發言常被掌聲打斷。

  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如何避免“八項規定”一陣風》的發言,用詞詼諧針砭時弊,“幾百個文件管不住一張嘴”﹔“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火車跑得快,要靠車頭帶”﹔“黨風政風民風,就看‘一把手’吹啥風”等等,贏得了11次掌聲。

  盤點歷次政協會議的大會發言,內容多涉及社會焦點,“掌聲響起”的場面經常出現。

  2010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朱振中針砭官員不正之風的發言也贏來了9次掌聲,“千篇一律的會議和生搬硬套的官樣文章,被群眾戲稱‘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等內容。

  政協大會發言制度原不限時間,但有人講了30多分鐘,后開始限時,縮至現在的8分鐘。

  發言推動社會發展

  本次會議,遲福林發言時,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就坐在前排。次日第二次大會發言,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也在會場。

  從1993年全國政協會議起,會場前排設立“部長席”。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當面聽取委員建議成為慣例。去年的全國政協會議,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回良玉和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分別出席三場大會發言。

  據當年媒體報道,全國政協九屆第五次會議發言結束后,時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的張小建仍回味發言內容,接受採訪時說,4個與勞動保障有關的發言,經過大量調研,建議深刻、獨到,作為相關部門,從中感到責任更加重大。

  2000年后,全國政協大會發言先后採用電視直播、網絡直播,發言內容常會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而且,大會發言一般或轉成提案,交給相關部門辦理﹔或轉成政治協商紀要、政協主席會議建議案,供政府部門參考。因此,大會發言經常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例如上世紀90年代初“三峽工程”的上馬論証,委員們就曾在“最高論壇”上闡述自己的主張,推動了三峽工程民主決策的進程。(記者 王姝)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