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昨天改革方案的公布,國家層面新一輪大部制改革拉開帷幕。其實早在2009年,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便已啟動大部制改革試點,一舉將區委、區政府的41個部門削減到16個,被稱為“最大膽”的改革。在大部制改革過程中,順德還主動放權,將審批權限下放。
如今三年已過,順德改革成效如何?今后將如何深化?前天下午,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長劉悅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解這一“石破天驚”的改革之舉。
2009年,順德啟動大部制改革,區委、區政府41個部門被大幅削減至16個。改革中,順德區紀委、審計局和信訪局組成了新的區紀委。區委宣傳部同時也是文體旅游局,區政法委和司法局合署辦公,區委辦和區政府辦合署辦公,它們都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區統戰部、農村工作部、工會、共青團區委、婦聯、工商聯、殘聯組成了新的黨委“社會工作部”。
原本由省、市垂直管理的工商、地稅、質監、藥監、國土等9個部門,一並納入機構整合范圍。如新成立的市場安全監督局直接合並了質監局和工商局。
順德新成立的“部局”一把手大都由區委副書記、區委常委和副區長兼任,而原“部局”的正職全部成了副職,原來部門的副職成了新設的“局務委員”。
實例實效
最近我們購買甲流疫苗的經費,經局辦公會議、局長直接請示區長后,3天內即獲批復。按照以往的程序,首先要由疾控中心打報告到衛生局,衛生局上報區政府辦公室,辦公室給分管副秘書長,副秘書長給分管副區長,副區長報給區長,區長批示財政局辦理后,再原路傳達回衛生局,這樣的往返至少得一兩個星期時間。
2011年,順德區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局常務副局長劉明用這樣一個例子講述了機構改革的好處
對話
順德試點效果不錯應堅持
京華時報:順德大部制改革已經有三年,你如何評價?
劉悅倫:我覺得戰略上應該堅持,因為已經有了好效果。比如規劃局、國土局合一,有利於三規合一,即城市規劃、建設規劃和國土規劃互相吻合,減少扯皮。還有食品藥品監督,一個部門來搞要順利很多。
京華時報:你認為順德大部制改革有什麼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給外界?
劉悅倫:方向是正確的,就像我剛才說的,促進了部門整合,減少了摩擦,減少了扯皮,提高了效率,而且還減少了行政成本。要說需要注意的地方,我覺得首先要先理清職能再搞大部制,再一個就是要上下聯動,不是單獨一個地方改革。另外,一旦改了之后要有一個比較長的持續時間,不要三兩年又來一次,老在折騰,這個我不贊成。
京華時報:在部門和權限分拆、收攏、合並過程中,有什麼需要警惕的地方?
劉悅倫:我個人覺得好像不應該都合掉,需要循序漸進,再一個就是一旦定下來,就需要穩定,要不然會造成公務員隊伍不穩定。比如安全生產,一開始給拆了,后來某一個地方安全生產事故多,又重新挂牌,這種反復要減少出現。我說的不是指順德,不是否定順德的機構改革,而是全國的一般情況。我個人意見是,先理清職能,再進行機構調整。
行政審批放權有利於地方
京華時報:廣東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試點地區,放權以后有什麼意義,怎麼做好?
劉悅倫:國務院有這個想法,往地方放權,這也是地方的想法,廣東的省市兩級一直在向中央申請放權。佛山和順德作為行政審批改革的試點地區,給省裡和中央都提了很多次,這次中央提出要進一步放權和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體制改革,從下面的地市來講,我們非常贊成。
首先是關於項目審批的問題,這次講要下放投資審批事項,對已經列入國家有關規劃需要審批的項目,除特定情況需要總量控制以外,再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原則,減少審批后一律由地方政府審批,這個是我們非常支持的。
我們這兩天小組討論的時候一直在講,有一些東西不涉及需要總量控制的,或者說不需要跨區的,為什麼一定要拿到北京來審批呢?我們就想不明白,舉個例子,地鐵的問題,地鐵是市裡的公共交通問題,不需要中央一分錢,也不需要跨區域的協調,隻要上面批了規劃,為什麼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北京批?批完以后還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動工?舉例說,我本來想搞100多公裡,今年動多少,明年動多少,我根據自己的財力、需求來制定計劃。可是現在什麼情況呢,就是你必須要到北京去審批,程序復雜,耗時很長。也不是說北京不支持,他很支持,但是他也要調研,他要了解,他怎麼知道我這個地鐵到底哪一段需要,我這個客流量有多大,社會效益有多大,經濟投入有多大,這是我們(地方)的問題,為什麼要管這麼細呢?這次如果把這個減下來了,我覺得對地方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京華時報:問題是按照你說的,把這些權限下放到地方了,中央如何管控地方?
劉悅倫:一是靠規劃管,二是靠宏觀調控管,如果地方拿不到錢,也就不用去建了,三是靠監督去管,地方有沒有按照規劃去執行,是不是亂來,事后可以不斷地警誡。
京華時報:國內的行政監管,涉及執法不嚴的問題,輕審批重監管,這個怎麼解決?
劉悅倫:這個有很多方式,比如我們現在加強績效管理,現在就是把各種考核集中到一個績效考核,我給你設置標准,這件事情你有沒有干,我們紀檢部門和監察部門每年都參與到考核中去,你如果執行不力或監管不嚴,他們會發現問題。
區域優惠政策不應再審批
京華時報:這次兩會上中央和地方的權限,包括財稅體制方面,都爭論很大,你怎麼看?
劉悅倫:我贊成減少專項轉移支付,這次代表提了很多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中央的很多專項轉移支付都是要求地方配套的,地方現在不看重,昨天有個市長講了,一年配套24個億,他總共的稅收也就30個億,怎麼可能,所以我們大力支持減少專項轉移支付。
京華時報:你曾經提過減少中央各類考核評比,能不能具體講一講?
劉悅倫:我有一個建議,建議中央減少各類考核評比,考核評比太多,有些市幾十項考核,地方接待起來難度很大,每年到年底,地方政府迎接中央各部門、省裡的考核評比,窮於應付。考核評比太多,這個現象絕對有,但是不能太具體地說,不好說。
京華時報:這次上會,還有什麼建議?
劉悅倫:建議不再審批帶有優惠政策的區域,這個不必要。這裡給個優惠,那裡給個特區,30年前可以這樣,現在不必要了,不符合社會主義公平原則,不符合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各區域有什麼創新性的想法和創意,隻要符合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應該都可以干。現在有些區域能做,有些不能做,容易造成馬太效應,有些地方很發達了,還允許有優惠,有些地方很需要支持,很需要發展,結果還不讓干,這個不好。
京華時報:具體是哪些情況?比如哪些地方有優惠政策?
劉悅倫:以前有深圳、珠海,現在有浦東、濱海,現在地方領導一想到要做什麼事,首先就是搞個政策特區。這個造成了區域之間的不公平競爭,應該是誰有本事誰來做。中央把控的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區域,而不是享受准入門檻、稅收優惠的區域,我覺得下一步應該改這個東西。(記者孫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