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3月5日專電 題:廁所變作“吸煙室” 控煙為何如此難
周浩
自2005年開始世界衛生組織主持制定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已生效七年,其間我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履行公約落實控煙工作,吸煙率出現下降趨勢。但控煙工作取得進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七年之痒”的尷尬。調查中可以發現,一些公共場所,吸煙現象仍在肆虐,部分車站候車室和醫院廁所竟然搖身一變成了“吸煙室”。
亂象:廁所變作“吸煙室”是“毒上加毒”
公眾場所嚴格控煙正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在實際的控煙工作中,仍存在控煙意識模糊、禁煙場所監管不到位等問題。
在重慶南坪汽車站,車站的廁所門上雖然貼著醒目的“禁止吸煙”的告誡標語,但七八名男子正在廁所內旁若無人地吸煙。候車的旅客劉恆說,廁所本來面積不大,吸煙的人一多,進去上廁所都變得很難受,不吸煙的人雖然捂著鼻子,也被嗆得連聲咳嗽。
重慶市健康教育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最近一次的暗訪調查中,他們發現部分大型商場和醫院的廁所裡存在吸剩的煙頭,“在公共場所的廁所內吸煙的現象仍很普遍。廁所內通風條件差,氧的含量相對較低,煙草在低氧狀況下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連同廁所裡的致病細菌被大量吸入肺中后,對人體危害可謂是“毒上加毒”。
醫學專業研究生楊坤說,廁所並不能“兼職”做吸煙室,“因為空氣是流通的,像候車室廁所的空氣很容易就流動到整個候車室,我們雖然看不到煙霧,聞不到煙味,但不代表我們沒有受到二手煙的危害。”
困境:控煙說來容易做來難
重慶某公司職員王昕是一位資深煙民,嚴重時一天能夠吸上兩包煙。“吸煙對於我來講,幾乎和吃飯一樣,已成為必需品。我也想過戒煙,可吸煙習慣一旦養成很難更改,在單位忍不住的時候就到廁所吸一根。”王昕說。
煙酒招待習俗也是吸煙屢控不止的原因之一。英語培訓機構教師張凱華說,之前並沒有吸煙的習慣,可是同事和朋友吸煙時總習慣遞給自己一根,久而久之就染上煙癮了。
同時對於嚴格控煙,一些從事服務行業的人士表達了擔憂。重慶不少餐飲企業向記者表示,吸煙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可在飯后吸煙的行為一直很普遍,如果突然採取強制性手段不讓大家吸煙,害怕會影響飯店生意。
對於二手煙造成的困擾,不吸煙的民眾表示,希望自己的權利也得到尊重。“我不反對吸煙,可我希望大家能夠相互體諒。”體育用品店老板盧帥說。他表示,讓吸煙的人馬上戒煙不現實似乎也不太人性,但吸煙的人起碼要尊重下不吸煙的人。
建議:完善法規疏堵結合
專家表示,加強控煙努力建設無煙社會過程中,我們要繼續加大宣傳提高公民的認識與素養,更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當然也要注意疏堵結合。
重慶市健康教育所控煙辦副主任吳成斌說,目前國家尚未出台全國性質的控煙法規,各地的控煙情況各有不同,但主要以勸阻告誡為主,沒有嚴格的懲戒措施,即使有條例,但真正執行罰款的情況並不多見。而且監管上存在一定“力所不及”,“對於廁所吸煙這個狀況,我們不可能24時有專人在廁所監督,所以首要還是得提高大家的認識,隨著自身素質提高,這種狀況就會慢慢改善。”
長期關注控煙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方正表示,我國政府作為《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締約方,控煙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他指出,在控煙過程中,要加強宣傳教育,利用電視台、報紙、網絡等各種媒體合力形成輿論氛圍。同時要盡快制定出嚴格的監管措施和實施細則,對違反規定、不在指定吸煙點內吸煙的煙民,應作出適當的處理。
吳成斌建議說,室內是一定要全面控煙的,但在控制的過程中也要適當疏導,可以適當考慮煙民的需求建設室外吸煙區,讓煙民到指定的室外吸煙區吸煙。疏堵結合體現了對控煙對象的平等,同時循序漸進建立無煙社會,也更利於操作。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