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投入欠賬太多”
鐘南山遭記者圍堵 接受採訪談醫療熱點問題:
談灰霾治理: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已經到了要認真考慮的時候
談醫療投入:日本的投入佔GDP8%~9%,歐洲是10%~12%,美國是16%,我們不到6%
本報訊 (記者盧文潔、李棟、王廣永、全杰)“我沒有戴口罩上北京,今天天氣那麼好更不用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全國兩會上例牌成為被圍堵的對象,今年他重點關注灰霾天治理問題,已准備了一份灰霾天氣與健康關系的調查,將發言闡述對灰霾治理的意見。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鐘南山認為已到了必須認真考慮的時候,政府部門要有扭轉觀念的決心。
昨日,在人民大會堂門口,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預備會議前,媒體記者圍堵鐘南山院士採訪。 記者庄小龍、顧展旭攝
談灰霾治理:
已到了非常緊迫的時候
鐘南山說,針對灰霾天氣、PM2.5超標對健康的影響,他已認真進行了調查研究,初步結論是灰霾天不僅影響呼吸系統,對心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甚至嬰幼兒發育也有不良影響,而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導致發生腫瘤尤其是肺癌。
“相當一部分的GDP發展是以犧牲了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以后都是要還的,代價很大。”鐘南山說,要改變把GDP作為政績的考核標准,“GDP第一?還是健康第一?現在已經到了要認真考慮的時候了。以前還覺得環境問題比較遠,隻需要兼顧一下,現在不是要兼顧,而是發展到了瓶頸”。
對於治理霧霾有何期待?對此,鐘南山說:“如果全民上下努力,用不了像英國那樣的30年。”
談新型冠狀病毒:
暫時不會“人傳人”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多例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病例,已致7人死亡。這種新型病毒會否像當年“非典”那樣蔓延?對此,鐘南山說,這種新型病毒也屬於冠狀病毒家族,在人群中散發,估計以前也有。但現在從英國幾例病患的情況看,暫時人傳人的表現不明顯。
鐘南山說,任何時候都會有新的傳染病出現,其危害不在“毒性”大小,而在於控制的情況。如果在早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傳染源得到很好管理,就不會造成大的傳播。他認為,很難再有“非典”那麼大傳播力的傳染病,中國的公共應急能力比以前已有了很大進步。
談醫患關系:
“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今年是非典十周年,回顧過去的十年,鐘南山認為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社會依然存在對醫務人員的偏見,“這是我最大的遺憾。‘非典’一來,醫務人員就是天使,過去了就是老虎。把少數的人看成是主體,我對這個真的很遺憾!”
醫患關系緊張原因何在?鐘南山認為,其根源還是體制問題,以及30多年的醫療市場化。
他說,目前老百姓看病掏腰包多,主要在於國家投入少。“我前兩天問陳竺部長,到底國家對醫療的預算佔GDP的多少,他說實在沒有一個准確的數字。現在投入是提高了,有可能接近5.5%,這已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進步。但這個比例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投入,中國這個缺口太大。”
鐘南山說:“醫療投入我們欠賬太多,日本的投入是佔GDP的8%~9%,歐洲是10%~12%,美國是16%,我們不到6%。”
“(國家投入不夠)這個是主要原因,接著才是醫生人文思想的沉淪以及老百姓對醫療的認識問題。”鐘南山說。
談先付費后看病:
大規模推行可能性不大
對於早前衛生部倡導醫院試行先付費后看病的模式,對此,鐘南山認為,目前在中國大規模推行這種方式的可能性不大。“目前醫院90%~98%的收入是靠醫療收入,如果沒得到這個收入,無法保証其正常運營。在當前國家投入比較少的情況下,大規模地推行,可行性不大。”
對於醫藥分家的問題,鐘南山表示,如果只是形式上要求而政府不做實質的支持,不太容易做到。“短期內,醫院不可能提高醫療服務費,否則老百姓肯定有意見。”
“廣東的醫院收入,30%靠藥,黑龍江60%靠藥,醫藥零差價后,這個缺口很大,政府要花很大力量補上。所以政府要投入,這是最基本的。”鐘南山說。
代表連線
院士王如鬆談環境治理
用經濟杠杆治污
本報訊 (記者盧文潔、李棟、全杰、王廣永)“灰霾天以前就有,只是大家還沒認識到嚴重性,現在灰霾天多見,但也不用太恐懼。”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鬆表示,要根治環境問題,需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之中去。從觀念、行為、體制、技術上,調整調節人類活動。
王如鬆認為,每個人對環境的保護意識都要提高,污染了環境就要付出代價。他舉例說,北京實行交通控制,一周少開一天車,但這不是治本的辦法。“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有經濟杠杆。比如在高峰期,擁堵路段的道路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你還要去擠,那就要交交通擁堵費。這些錢可以用來改善交通,多修地鐵和輕軌。”
對於環境保護問題,王如鬆說:“我們宣傳生態、低碳最多,但具體實行過程中,地方政府還是經濟挂帥,GDP為先。所以關鍵還是政府部門如何做到言行一致。”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