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解析李雙江兒子“坑爹”事件——
李天一具有人格障礙傾向
為何李天一“駕車打人”的事剛過,又來了個“涉嫌輪奸”?
原因是,“父教失職”、“社會縱容”,讓他成為了一個具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傾向”的人!
心理發展有連續性,如果現在再不給他的“侵犯他人”的行為亮紅燈,他以后肯定還會犯更大的事!
A 人格障礙有診斷標准
人格障礙,是心理功能的缺損,主體缺少對沖動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現出情感和行為的不自覺和失控狀態。
李天一怎麼會是個有著“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傾向”的人呢?
美國對“反社會型人格”的診斷標准為——
在15歲以后,普遍存在對他人權利的忽視以及侵犯,至少有以下3 項的表現:不遵守法律及社會規范﹔為自己的利益或者快樂而欺騙他人﹔沖動,事先無計劃﹔易怒、具有侵犯性﹔做事不計后果﹔一貫地不負責任﹔缺乏愧疚感。
李天一具有幾項呢?
1)不遵守法律及社會規范。
2013年2月20日晚,李天一一行幾人給朋友過生日,飲酒,酒后涉嫌發生輪奸案。
2011年9月6日晚,無駕照的李天一開無牌寶馬車,在小區門口暴打一對夫婦,並叫囂“誰敢打110!”
2)其行為大多受偶然動機、情緒沖動,或本能願望所驅使,缺乏計劃性或預謀。
李天一2011年之所以暴打那對夫婦,隻因他們“開車減速”。
3)做事不計后果,無視自己或者他人的安全。
2011年的暴打中,將被打夫婦中丈夫的頭打破,被送往醫院。
4)易怒,表現為反復出現的斗毆或者富於攻擊性。
心理學發現,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常於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歲以前)就出現品行問題。
李天一在小學三年級時,曾將一名同學推下樓﹔他搶同學的游戲機。
李天一在美國讀書時,曾因小問題和同學大打出手﹔他口出狂言:“你敢到中國來,我就捏死你,你知道我爸是誰嗎?”
5)缺乏愧疚感。表現為傷害、虐待或者是偷盜他人之后,覺得心安理得,或無所謂。
據報道:李天一因涉嫌輪奸案被刑拘后,在看守所內情緒平穩,多次提及其父親。
他並沒有感到自己的行為已傷害到父親﹔他並沒有對受害者產生痛悔。
盡管這類人在15歲前,即會出現“品行障礙”,但要做出“人格障礙”的診斷,至少需年滿18歲,因此,李天一應該說是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傾向’的人”。
那他的“人格障礙傾向”,是怎樣形成的?
B 5-10歲幫孩子建立內心規則
心理學說:人是社會化動物,如果人的社會化過程受阻,人的觀念及行為就無法納入社會的規范。其行為,就會偏離社會常模,出現“與眾不同”的反社會傾向。
5-10歲是內心規則建立的關鍵階段。
兒童的內在規則的建立,是他天性的需要。因其大腦發育尚未完善,邏輯思維尚沒建立,那如何“建立規則”?“服從權威”!
而父親,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心中,是有絕對權威的。
因此,古人會說:“子不教,父之過”!
心理學則說,“再好的母親也無法替代父親的角色,因為父教與母教是不同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主要體現在‘規則教育’”。
那李雙江的“父教”,合不合格呢?
李雙江說: “打,舍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作為父母希望孩子上進,但玩是孩子的天性,沒有辦法。”“你不能要求孩子什麼都好”。
心理學說:不會對孩子說“不”,孩子將毫無規則。
再則,據報道,“母親夢鴿對兒子的要求很高,兩人曾因教育問題有過分歧”。
心理學認為,在“規則建立”中,最怕父母“意見不一致”。
“不一致”,發生爭吵,一則讓“父教”失去了“權威性”﹔二則讓孩子無所適從,“如何做才合規則”?
C 家長對青春期叛逆要約束
李雙江的一位朋友說:“李天一剛念書時,也很聽話,但他到了十五六歲,青春期叛逆了,就不大聽父母的話了。”
10歲-20歲,青春期,在心理上,開始出現一個共同的特征——叛逆心理。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人性的本質使然。
因為這時,孩子的大腦結構及機能已趨於成熟,自我意識迅速覺醒,開始從心理上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不再像以前那樣崇拜父親,不再言聽計從,而是要堅持自己獨立的觀點了。
但因社會經驗不足,考慮問題不全面客觀,把家長、教師的教誨,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與約束,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因其心理上不成熟,如果不加約束,難免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那李雙江是如何做的呢?
李雙江認為:“兒子現在處在青春期,他很有個性,很有棱角,那他才叫孩子,他不照你的路走是正常的,照著你走,他是有病了。”“不會過高要求孩子,不期望孩子人生多‘成功’,隻願他快樂、自由地成長,有點個性、帶點叛逆也是天性。”
父親如此放任,李天一會如何成長呢?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眼睛向外探索世界,開始崇拜社會上的英雄或明星。
而現在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卻是:明星漠視社會規則而鬧事的行為,不斷見於報端,而且鬧事的過程,竟是揚名的過程!
李天一無疑深受這種風氣的影響。一位修車師傅說:“他平時性格就比較狂妄,總覺得自己的爸爸是李雙江就了不起,經常在我們面前炫耀。”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疏離原生家庭,更多地受同輩群體的影響。
而李天一所結交的朋友多是什麼“二代”。如,李天一“打人事件”事發后,其同伴為減輕罪責,張口說出一個外省公安局長的名字,稱是其兒子。
如此“同輩群體”互相認同、互相感染,能不讓李天一認為,“通過拼爹,就可在社會上無法無天”?
如何管理青春期的孩子?
家長應切合叛逆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伙伴關系”,如此,再對其教育引導時,其逆反心理就會輕得多。
再則,引導孩子“擇良友而交”!
D 對犯錯孩子實施“認知領悟療法”
社會化的形式,常常以各種禁忌和贊許的方式出現,當一個人經歷了各種直接和間接的獎懲,就會使外在的“社會行為規范、准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准”,定型為自己的人格。
而李天一自小便經常犯錯,卻很少受到處罰。
如,李天一在小學三年級時,曾將一位同學推下樓,但后來這事兒“秘密解決,不了了之”﹔一位同學回憶,李天一搶過他的游戲機,而當時的班主任竟以李天一家中沒有游戲機,而批評了該同學。
當時,同學們並不知道李雙江是誰,只是看到李天一每次犯錯,總能平安無事,才揣測“他很有背景”。
李天一曾就讀於美國聖瑪麗中學,因屢次違紀,被學校開除。這應該是他學習和內化“規則”的大好良機吧?
但是,其父李雙江說:“不會過高要求孩子,隻願他快樂、自由地成長,有點個性、帶點叛逆也是天性。”
而社會呢?李天一和朋友於2011年8月舉辦“愛在北京——天·億假日歌友會”,有郁鈞劍等大腕助陣。主持人對李天一的海歸背景和藝術天賦大加贊嘆,甚至稱他仍在國外留學!
2011年李天一“駕車打人”被拘后,其母親夢鴿給李天一所在學校的班主任、數學、化學、物理等老師一一打電話,請他們站出來替李天一說話,貼金。
這次李天一因“涉嫌輪奸”被拘后,其母親夢鴿雖說“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但又說:“希望兒子能得到媒體和大眾的寬容。”
如此,如果處理輕了,李天一可能會認為“有老爸擔著,沒事”﹔如果處理重了,他會認為“是社會不寬容”。“社會規則”,哪裡還能植進他的大腦?
如果已成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了,怎麼辦?
對那些由於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可實施“認知領悟療法”:讓其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的危害,使其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使其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努力增強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努力減少反社會的行為!(採訪專家: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 張純﹔採寫:李蘭陵)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