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把脈”中國城鎮化:生態文明應融入全過程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學部2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城鎮化高層研討會,並啟動“中國城鎮化的合理進程與城市建設布局研究”院士咨詢重大項目。
“走符合中國實際的城鎮化道路,實行資源節約型的城鎮化發展方針”、“大中小城市要配套、協調發展”、“城鎮化模式必須轉型,生態文明要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城鎮化基礎性問題是人的生存和發展”……成為與會專家學者和官員代表關注的議題,他們圍繞中國城鎮化發展,進行廣泛討論、積極建言獻策。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大道研究員主持該咨詢重大項目的研究。他介紹說,“九五”以來,中國出現超高的城鎮化速度,土地城鎮化太快、失地農民持續增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遲緩甚至衰退﹔農村空心化、土地閑置現象十分嚴重,一些地區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城市建設佔地大規模擴張,城市人均佔地很快達到110-130平方米的高水平,這是大多數人均耕地資源比中國多幾倍乃至十幾倍的發達國家的水平。
陸大道指出,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必然是長期積累和長期發展的漸進式過程。要根據城鎮產業的吸納能力、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和城鎮管理水平提高的程度等,逐步提高中國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發展速度快,質量也必須跟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稱,中國現在的城鎮化建設帶有強烈的功利化色彩,以投資和加快經濟發展為目的,這並不是城鎮化的真正目標。中國應建立城鎮化體系,實現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協調發展,“城鎮化也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多層次發展,建設千姿百態的城鎮。
他表示,土地政策上要創造機制支持人口、資源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實現全國及毗連區域的城鄉統籌發展。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既要提升人居生態質量,也要防止出現農村凋敝現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石楠教授認為,城市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今后10-20年,中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新建與更新建設量巨大,也是中國通過建設生態低碳城市、落實生態文明,走不同於西方城鎮化發展老路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他希望中國城鎮化進程,是“綠色發展、遠離霧霾的過程”。
“城鎮化基礎性問題是人的生存和發展,要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建筑與城鄉規劃學家、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兩院”院士吳良鏞提出,中國城鎮化應實現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主要內容包括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優化規劃體系,實現城與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全球化大趨勢下的民族文化復興﹔城鄉統籌與縣域人居治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房地產的探索等。
“兩院”院士、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專家周干峙則對當前中國各地熱衷於規劃建設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級特大城市的現象深表擔憂,認為“城市的歷史形態、文化和當地生態都被破壞了”。
“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具有一體、平等、互惠的關系。”中科院地理所劉彥隨研究員說,城鎮化是農村現代化的組成部分,農村現代化是城鎮化重要目標,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亟須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與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實現城鄉地域系統的空間優化與效率提升﹔通過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農村整治與現代化助推城鎮化,城鎮化提升農村現代化,實現互惠、協同、共贏。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吳唯佳教授稱,中國城鎮化應將民眾的空間需要作為一切空間規劃、建設、生產和分配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兼顧資本的效率與社會的公平,統籌土地與人口城鎮化,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