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制圖:張芳曼 |
文化體制改革能順利推進,一個關鍵之處在於策略得當:從改革之初就確立了“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十六字方針,將文化區分為事業和產業兩個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堅持政府主導,注重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經營性文化產業堅持以市場為主導,注重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十六字方針所確立的“二分法”原則,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有了一個裡程碑式的飛躍。公益性事業與經營性產業比翼齊飛、雙輪驅動造就了今天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公益與市場各得其所
體制改革釋放驚人創造力
中國文化正在進入發展黃金期。
表一的這些驚人的數字應歸功於文化體制改革。正是文化體制改革釋放了國有文化單位和民間的文化創造活力。自2003年以來,隨著570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華書店、2100多家文藝院團、1600多家非時政類報刊、35家電影制片廠、70家電視劇制作機構、204家省市電影公司、293家電影院等經營性文化單位陸續完成轉企改制任務,6900多家文化事業單位核銷了,近30萬人的事業身份注銷了。同時,文化事業單位積極創新運行機制,深化內部改革,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
公益性文化事業把基層特別是農村作為投入的重點,堅持政府主導,公共財政投入連年增加,2003年至2012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80.11億元用於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年均增長82.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城鄉: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全部已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正在從“村村通”向“戶戶通”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鄉鎮和社區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萬場,基本實現一村一月免費放映一場電影,正努力實現有條件縣城的數字影院覆蓋﹔農家書屋已覆蓋全國具備條件的行政村。
國有文藝院團的改革充分體現了“二分法”效果。有市場發展前景、能夠轉企的必須轉企﹔市場有待進一步培育的一些藝術門類,比如京劇、昆曲、交響樂、芭蕾舞、歌劇等,經批准可以保留事業體制。在改制過程中實事求是、科學分類、注重實效,涉及十幾萬人的國有文藝院團的改革平穩順利按期完成。
目前,除明確保留事業性質的院團外,全國文化系統2103家國有文藝院團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見表三)。雜技、話劇、歌舞類院團基本實現全行業轉企改制。改制后的院團生產活力顯著增強,演出場次、營業收入和演員薪酬大幅增長。安徽演藝集團2010年2月正式挂牌,從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張居淮說:“改制前,院團藝術生產很少考慮市場和觀眾需求,只是按計劃、按指令行事。改制后,藝術創作有了更加靈活的自主權,市場藝術、經營意識強了,離老百姓更近了。”集團排演的話劇《魂系小崗》,舞劇《徽班》,3D全息黃梅戲《牛郎織女》,徽韻動漫劇《黑臉大包公》、《小紅帽奇遇記》,雜技劇《都江堰·時空之旅》等產品,針對不同群體,內容上貼近生活,形式上採用聲光電等各種最新技術,叫好又叫座。
2012年安徽演藝集團總資產達24808.73萬元,比改制前的2009年增長177.86%﹔演出2493場次,比改制前增長52.20%﹔演出收入4637.61萬元,比改制前增長204.76%﹔經營收入5616.47萬元,比改制前增長144.36%。張居淮說,文化體制改革實現了解放藝術生產力的目的。
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民營資本投資佔影業八成
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發揮各方面創作活力,著力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鼓勵推動各類資本參與投資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必須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自覺擔當社會責任。
這一要求既確保了國有文化的主導地位,也給了民營資本寶貴的發展機遇。國有文化企業通過轉企改制激發了活力,涌現了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公司、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總資產或總銷售收入達百億的“雙百億”骨干文化企業,國有文化資本的影響力、控制力進一步增強。積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浙江省放手培育多元影視投資制作主體,降低門檻、放寬政策,積極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影視業發展。省政府出台的10條政策,其中包括實行准入資格均等、放寬影視業主體資質准入條件、拓寬影視業投融資渠道。對注冊資金一時達不到標准、但確有經營前途的公司,允許在3年內累計達到資金標准﹔一時找不到上級主管部門的企業,可以直接挂靠省廣電局。針對中小影視企業買不起設備的困難,引導實力較強的企業開展設備租賃。這些措施都極大激發了民營資本投資影視的熱情。
目前,全國從事圖書、電影、電視劇、動漫、游戲制作的民營投資主體逐步增多。電影業80%的市場份額由民營主體佔據。近幾年票房過億元的國產大片幾乎全部出自民營影視公司。在演藝領域,全國民營院團超過1萬個。在出版發行領域,民營及民營控股的出版物總發行企業有13家,全國連鎖企業8家,民營發行網點已達10萬多個。湖南天舟文化、華誼兄弟等民營出版影視企業成功上市A股。
“零門檻”“無障礙”提升公益性
150億元用於免費開放
大年初五上午剛9點,領票進館參觀的游客從國家博物館門口一直排到地鐵站……一位山西游客對記者說:“不要錢,拿身份証就能進去看。”宏偉的展廳、精美的展品、人性化的設施使人群不時發出驚嘆。
通過加大投入、改善服務,公共文化設施普遍實現了“零門檻”和“無障礙”。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得以彰顯。這一切早在文化體制改革啟動之時就已明確,對於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事業單位,包括公共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等,通過推進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見表二)。
通過改革,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門難進、臉難看、服務差等頗受詬病的問題得以消除。各地探索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張家港市實行網格化文化管理方式解決公共文化服務效率和公平問題,深圳市建立圖書館總分館制和自助圖書服務,吉林省和武漢市建立圖書館聯盟推動圖書資源共享利用,上海市首次推出並免費發放近百萬張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導覽圖。黑龍江的“送歡笑到基層”、浙江的“文化走親”、寧波的“天天”文化惠民工程、陝西的“一元劇場”等品牌活動影響廣泛。
按照黨的十八大的總體部署,文化改革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極好機遇,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