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登門請諸葛亮出山這一故事稱作為“三顧茅廬”,而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三顧茅廬”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被傳為佳話,常被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不恥下問,一再邀請和拜訪有專長的賢人”,而對三國歷史有所研究的湖南籍著名青年作家張一一近日撰文指出劉備“三顧茅廬”親自請諸葛亮出山之說不合情理,當時的情況應是諸葛亮自己首先登門求見劉備,引發網友熱議。
張一一表示,據三國著名史學家魚豢《魏略》記載,劉備屯守樊城時,曹操新定河北,並繼續擴大地盤,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預料到荊州難保,而劉表又無指揮能力,於是便求見劉備,當時劉備的客人很多,見諸葛亮年輕,又素昧平生,僅以一般客人相待,當賓客全部離去后,諸葛亮仍坐著未走,劉備本來瞧不上他,便不言不語,隻顧玩弄?牛尾巴(塵尾),諸葛亮對劉備這種傲慢無禮的態度很是不滿,便出言相譏道:“大丈夫當有遠大志向,大概不會終日玩牛尾巴吧?”劉備這才感到失禮,急忙丟掉手中玩物,和諸葛亮交談起來……同樣的記載,也見於西晉史學家司馬彪《九州春秋》一書中。
張一一認為,《魏略》一書作者魚豢,是三國時魏人,應是當代人寫當代史,秉筆直書,較少主觀色彩,因此記載中的事是可信的,其事是劉備由開始瞧不起諸葛亮,到了解他,信任他,是一個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既合情理,又很自然,況且公元207年劉備在樊城時,諸葛亮年僅二十六歲,既無政治實踐,亦無政治影響,雖然他“每自比管仲、樂毅”,但“時人莫之許也”,即“誰也不承認他”,劉備時已四十六歲,既有社會經驗,又有人生閱歷,絕不會聽信徐庶幾句贊語,便會不顧路途遙遠,連續三次去拜訪一個從不認識的年輕后生,因而張一一認為諸葛亮首先登門求見劉備“要更具可信度”﹔至於諸葛亮《前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張一一分析認為是諸葛亮在自高身價,為的是強化自己在后主劉禪心目中的地位,以牢牢控制蜀漢的軍政大權,為自己的出師北伐增加籌碼、清除干擾。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