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區 15%
三類區 47%
二類區 38%
你會選擇工作日在羅湖、福田、南山等地停一天車支付190元,還是選擇在上班高峰時段每出一次停車場多繳費20元?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昨日召開深圳市停車收費政策調整研究通氣會,共有兩種調價方案進入公眾視野。據項目負責人透露,其中一項方案是“交通方式轉移方案”,是在去年9月所披露的收費方案基礎上進行完善的﹔另外,還新增了“鼓勵錯峰出行方案”。
據了解,“交通方式轉移方案”取消全天最高限價,大幅提高工作日白天非住宅類停車收費標准,促使公眾上下班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為主,以引導交通方式轉移。而“鼓勵錯峰出行方案”則是針對工作日早晚高峰期時段駛出停車場的小汽車,實施按照次數加收路外停車場停車調解費,以引導市民錯峰出行。
最終將採用哪種收費方案,該項目負責人稱,目前未有具體實施時間表,建議先選取典型片區分別對兩個方案進行試點,經評估擇優完善后再在全市推廣。市民如對本次公布的兩種調價方案有任何意見與建議,可發送郵件至sztcsf@163.com,項目組將根據意見對方案進行進一步完善與優化。
交通方式轉移方案 白天取消最高限價停車費或高達190元/天
項目組分析,深圳的小汽車上下班出行,停車時間一般在白天,約9個小時左右,時間較長,且進出停車場的時間多集中在早晚高峰。
因此,項目負責人介紹,本次調價方案推出的目的仍是致力緩解核心城區的交通擁堵,改善交通環境。兩大方案均通過提高擁擠區域小汽車的停車費用,引導有車一族不使用小汽車上下班,尤其不要在交通擁堵的高峰期使用小汽車上下班。
基於去年9月發布的原方案基礎上所細化提出的“交通方式轉移方案”,主要控制的是工作日上下班出行,通過大幅提高工作日白天停車收費標准,促使部分車主上下班出行轉移至公交。該方案與現行收費標准相比,取消了全天最高限價,但降低了晚上和非工作日的收費標准。
記者注意到,該方案維持住宅類停車收費月卡用戶現行標准不變,全面調整非住宅類停車收費標准(含住宅類臨時停車),並嚴格住宅類月卡管理。
相比去年9月方案中提出的一二類區全天收費建議介於上海和北京的全天停車收費之間,即134元至240元/天之間,本次公布的方案最高停車價格略有降低。調價后,非住宅類路外停車工作日收費標准基本與國內一線城市處於同一水平。收費最高的一類區域,工作日非住宅類(含住宅類臨時停車)全天最高收費190元,介於北京與上海之間。
該方案提高收費后是否會鼓了停車場管理者的腰包?項目負責人透露,項目組建議通過向停車場征收行政性收費——路外停車場停車調節費,將停車場多收益的費用上繳市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發展公共交通,更多地體現交通公平性。費用收支情況應定期向社會公布。
鼓勵錯峰出行方案 對車輛按次加收停車調節費
新增的備選方案“鼓勵錯峰出行方案”在國內還沒有先例,屬於“深圳創造”。
“鼓勵錯峰出行方案”主要調控工作日早晚高峰時段上下班出行,通過車輛出場按次收費的方式,促使部分小汽車車主不開車上下班或避開高峰時段開車上下班。
該方案維持路外停車收費現行標准不變,仍為一類區域全天最高60元,二類區域全天最高35元,三類區域全天最高25元。
方案考慮高峰時段小汽車出停車場時按次加收路外停車場停車調節費(行政性收費),涵蓋全市一、二類區域除醫院配套停車場外的所有經營性停車場。一類區域的出行成本將增加0至40元不等,二類區域征收標准為一類區域的50%,三類區域則不征收該項費用。
與“交通方式轉移方案”不同的是,該方案的路外停車場停車調節費征收范圍包括住宅類停車場,也就是說住宅區月卡用戶,如果在早晚高峰時段使用小汽車出小區的停車場,同樣需同時交路外停車場停車調節費。
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該方案之所以叫“鼓勵錯峰出行方案”,是因為它的主要特點是針對工作日高峰時段出行加收路外停車場停車調節費,鼓勵錯峰出行,市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開車上下班或避開高峰時段開車上下班。
以一類區域為例,開車上下班一天可能增加的出行成本有0元、10元、20元、30元和40元等多種組合,如果高峰時段不開車,將不會增加1分錢,但越集中於高峰時段出行,出行成本增加越多。
路邊停車收費方案 建議通暢路段晚上停車免費
本次公布的調價方案還包括了新的路內停車(即路邊停車)收費方案。
根據國內外經驗,路內停車佔用了道路資源,對動態交通系統影響較大,在交通繁忙時段原則上隻提倡短時停車。
該項目負責人介紹,路內停車標准制定綜合考慮了與路外停車收費的關系,建議短時間停車(1小時以內)實行不高於周邊路外停車的收費標准,加快路內停車周轉率﹔長時間停車(1小時以上)實行高於周邊路外停車的收費標准,促使長時間停車需求首選路外停車泊位停放。同時,考慮到住宅區夜間停車不足的問題,建議在道路交通暢通的路段22時至次日7時15分,實行免費停放。
以一類區域為例,工作日白天(7時15分至22時),首半小時5元,首半小時后,每半小時10元﹔非工作日白天(7時15分至22時),首半小時2元,首半小時后,每半小時4元﹔晚上(22時至次日7時15分)均免費使用。
而市民更為關心的園嶺等老住宅區停車問題也在方案中得以解決。在工作日19時30分至22時以及非工作日全天,園嶺等老住宅區、臨街小食肆等純商業的周邊路內停車費用均為15元封頂。
項目負責人介紹,按此方案調整后,深圳的路內停車收費標准基本與國內一線城市處於同一水平,首小時內低於上海,首小時后收費標准與上海持平。
“交通方式轉移”方案一旦實施,深圳全天車流量有望下降10%至15%。
“鼓勵錯峰出行”方案一旦實施,高峰時段車流量有望下降10%至15%,全天約有3%至5%的小汽車車主轉而選擇公交出行。
項目方測評:總體評判,“交通方式轉移”方案在改善交通出行環境的表現更優。
停車收費三類分區
一類區(佔可建設用地15%):羅湖、福田、南山大部分地區,鹽田沙頭角以及寶龍中心區、龍華和布吉中心區、?田等
二類區(佔可建設用地38%):原特區內除一類區外的區域,以及原特區外各街道中心
三類區(佔可建設用地47%):除一、二類區外的其余地區
停車費方案設計項目組:
公交系統已很發達 提高停車費正當時
去年9月6日,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向公眾披露了《深圳市停車收費調整實施方案》的主要內容,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與討論。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披露至今,項目組通過網絡、郵件等方式收集到3000多條反饋意見。反饋意見基本可分為兩類,其中,有車一族主要持反對意見,不同意路外停車收費上漲或認為上漲幅度過高﹔無車一族基本持贊成意見,部分建議上漲力度還應加大。項目組還將反對意見歸納為三大類,並給出反饋信息。
市民:治理交通擁堵不能隻靠提高收費,應通過修道路、建地鐵、擴大公交運力等途徑。
項目組回應:“提高停車收費”只是深圳市緩解交通擁堵24條措施中的一條。去年5月份發布的《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書》中明確提出,深圳將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戰略,並提出了“挖掘設施潛力、增加設施供應、調控交通需求、優先發展公交”等4大類24條近期交通綜合調控措施。
市民:提高停車收費的時機不合適,應等到公交比較發達了,再提高停車收費。
項目組回應:深圳是國內首個部市共建的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在大力發展軌道公交的同時,實施交通需求管理迫在眉睫,已勢在必行。從北京、上海、香港、東京等國內外大城市的經驗來看,通過提高停車收費來調控小汽車使用是各大城市的普遍做法。
目前,深圳軌道二期已開通,軌道三期正在大力推進,原特區內500米公交站點覆蓋率為100%,原特區外500米公交站點覆蓋率也達到了85%以上,初步形成對小汽車有競爭力的公交系統。國際經驗表明,現階段是採取提高停車收費來調控交通需求的最佳時機。
市民:收費上漲幅度過快過急。
項目組回應:路外停車收費調整方案的收費標准,基本與國內一線大城市處於同一水平。根據“交通方式轉移方案”,住宅類停車場月卡用戶收費標准不變﹔收費最高的一類區域,工作日非住宅類(含住宅類臨時停車)全天最高收費190元,介於北京與上海之間。路內白天停車收費首小時內低於上海,首小時后收費標准與上海持平。
■聲音
市人大代表楊勤:
治堵靠漲價,誰來解決停車難?
昨日,記者在上步中路隨機採訪了6位車主以及6位無車市民時注意到,幾乎全部被訪市民都對兩種方案驚訝不已。對於是否贊成大幅提高停車收費標准的提問,多半被訪市民持反對意見。
“雖然我不開車,但是對於這種隻靠收錢來解決問題的‘懶人政策’,也要堅決投反對票!”市民郭女士稱,特別是加收“停車場停車調節費”一舉,更是毫無說服力,“造成交通擁堵的車輛是否都是停放在一類、二類區域的車輛?請拿出能說服我的數據分析。”
“每個月增加1000元的養車費是有點肉痛,但買車幾十萬元都已經花掉了,停在家裡也要交停車費,還不如繼續開呢!”市民陸先生對新的收費標准做了簡單分析,如果路邊停車費用比交警的違章罰款還高,那還不如頂著罰款的風險,該怎麼停還是怎麼停。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認為,雖然深圳政府治堵還是選擇打組合拳,但用大漲停車費來治,還是有矯枉過正之嫌。他建議,調整停車價格不必一步到位,可分幾年逐步增長,也讓市民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楊勤認為,在交通擁堵的背后,其實是深圳停車難的困境。“深圳隻有80萬個停車位,但行走在深圳街頭的汽車可多達280萬輛。加之不少市民1人佔有2至3個車位,深圳的停車位數量實在是供不應求,缺口很大。”
“關鍵是現有資源要利用好,建好的立體機械停車庫要使用,有些建好的停車庫要真正用起來,盤活現有存量資源。”楊勤說,還應建一些立體的機械停車庫。
深圳市政協委員、廣東君言律師事務所主任劉輝表示,交通擁堵的解決方式主要還是靠完善城市規劃和大力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比如香港的道路和車輛比例和深圳差不多,但香港交通暢通、有序,20多年來停車費沒有漲過,根本差別在規劃,深圳的城市規劃是個大問題,沒有民生意識,要麼沒有做好規劃,要麼有規劃沒有執行好。
“當前這些限行、限購、漲停車費的政策全部都是針對老百姓的措施,並沒有針對政府的措施。這次,我們要用逆向思維來看待問題,要向公車要暢通,向規劃要暢通。”
劉輝再次強調,涉及到重大民生的問題,一定要經過聽証,最好能設置博弈機制,讓市民充分參與,同時針對多收取的停車費使用情況,呼吁相關部門定期向市民公布,提高執政透明度。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西陸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