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霧霾天中,環保志願者以行為藝術呼吁公眾關注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圖中,小女孩手持氣球坐在圍欄上,鼻子通過呼吸管和氣球相連,寓意“孩子需要干淨空氣”。
吳 迪攝
核心閱讀
肆虐的霧霾天,頻發的食品安全案例,讓人真切感受到健康與環境息息相關。實際上,環境衛生、食品安全都是公共衛生的重要內容。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公共衛生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包括哪些內容?目前仍存在哪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黨委書記李立明。
保生存、保發展、保環境、保公眾安全
記者:公共衛生服務除了醫院醫療服務外,還應包括哪些內容?
李立明:公共衛生服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除了包括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如預防保健、計劃免疫接種、婦幼保健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如食品衛生、職業衛生、環境衛生等,疾病預防控制與防治外,還包括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如社會動員、改水改廁、健康教育、環境改善、合理膳食、體力活動、戒煙限酒等等。這些都是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能,它關系千家萬戶生活質量和安全問題,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保障公民健康必須承擔的責任。
醫院的醫療服務因每個人的遺傳、生活行為和習慣、成長環境和職業環境、經濟狀況和受教育水平明顯不同,所以疾病譜、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就千差萬別,政府的責任就是提供醫療保障系統,保証病有所醫。從公共衛生體系角度來講,我們對疾病應該是預防為主,醫療保障為先,病有所醫為輔。
記者: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醫改的一個關鍵詞,它有怎樣的內涵?
李立明: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就是指我國公民人人能享有和獲得最基本、最有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其目標是保障城鄉居民獲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首先是保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可稱之為保生存﹔保發展,就是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擴大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再次是保環境,通過政府主導,全社會動員和全民參與,創造一個促進和維護健康的環境﹔最后還不能忘了保公眾安全,就是建立一個突發應急的隊伍,及時處理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社會穩定和公眾安全。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得到相同的服務,而是根據健康的需求。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定是為了保護全體居民的健康與預防人群疾病的流行所提供的服務。
預防為主,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最佳途徑
記者:為什麼說預防為主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李立明:預防是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通過預防可以有效地控制威脅人群健康的重要傳染病,尤其對於慢性病防治,合理膳食、減重、積極體育鍛煉和控煙等行為效果顯著。預防為主,應該是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最佳途徑。
目前國際上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叫彌合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的裂痕。通俗點講,就是我們常說的“防治結合”。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是醫療衛生服務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個連續的、完整的過程。理想的狀態是兩者無縫對接。比如治療高血壓病人,就是對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腎病和高血壓眼病的最有效預防。在醫院的急診科或者是呼吸道門診,我們的醫生往往可以最早發現一些新發傳染病,如果醫生沒有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防治的概念和技術,就會造成傳染病的誤診、漏診,從而導致傳染病的傳播。
記者: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詢,應該也是預防的重要一環吧?
李立明:建立健康檔案的確是公共衛生的重要內容,也是了解居民健康狀況及其改變的主要依據。目前,醫改方案已將此納入工作內容。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更科學地利用這些數據,變成為居民健康服務和政府衛生投入及時調整的重要依據。一是如何讓“死檔”變“活檔”,這樣就可以動態了解居民健康狀況的變化﹔二是爭取和醫院、醫保信息有機聯系起來,隨時了解居民的健康變化、就醫情況、用藥情況,從而真正實現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也能有效降低醫療費用。
創造維護公民健康的環境是政府的責任
記者: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我們現在的組織體系和機制,是否能應對得更好?
李立明:抗擊非典以來的10年間,我們其實不斷在面對各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峻挑戰。我國疾病防控從被動迎戰到主動出擊,從各自為戰到多方聯動,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疾病防控、傳染病救治體系。
一個國家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主要靠三大基礎,這就是衛生服務體系、衛生人力和靈敏的公共衛生監測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各種實踐,新發傳染病的出現和病原變異引發的新病種都是可能和正常的,隻要我們做好公共衛生和防病治病的常規工作,注意隨訪監測各種病原的變異,加強衛生科學研究,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公共衛生應急隊伍,我們就可以從容地應對各種新發傳染病和突發事件。
記者:近期的霧霾天引起廣泛關注,這也應該是公共衛生的一部分?
李立明:的確,環境衛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一個促進和維護公民健康的環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建立一種多部門合作的協調機制和政策保証機制,以推動健康城市和健康環境的形成。
城市健康,人才能健康
記者: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設“健康城市”的目標,這似乎是一個新的概念。
李立明:“健康城市”是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上有識之士宣傳的一種理念,就是要創建一個促進和維護公民健康的美好城市。它主要是針對全球城市化浪潮中,出現的一系列城市病,比如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等,以及由此給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帶來的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城市健康,人才能健康。健康城市,強調城市要在規劃、建設和管理等各個方面都以人健康為中心,使人們能夠充分享受生命,實現人群健康、環境健康和社會健康。它有一系列標准,不僅包括衛生指標,也包括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城市綠化和建成環境、城市規劃、道路交通等許多內容。
目前,這種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迅速發展,全球已有數千城市加入了這一項目,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這一理念也得到了我國各地政府的積極響應,目前上海、杭州、大連、蘇州等多地市開展了建設健康城鎮的試點工作,並取得一些成果。健康城市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健康城市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記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是個人可以把握的主動選擇。
李立明:有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我國現有2億多高血壓病人、9000多萬糖尿病病人,每年有200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190萬人死於惡性腫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因。它很直觀地提醒我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工作的緊迫性,同時也提醒每一個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重要。
實際上,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包括政府政策的導向、個人的受教育水平、經濟條件和成長環境、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等等。因此,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和行為,同樣要靠政府和社會的作用,這就是創造一個促進和維護健康的環境,健康促進恰恰是公共衛生服務的一種。比如,政府應該組織專家提供科學規范的衛生科普知識﹔督導檢查媒體的宣傳教育內容的科學規范﹔規范食品、藥品廣告,規范食物標簽和營養成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