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家園與澳門大學遙相呼應。
楊文露攝
核心閱讀
橫琴,珠海最大島嶼,與澳門一水之隔。地處“一國兩制”交匯點,“內外輻射”結合部,擁有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政策,實施“分線管理”通關制度,珠海橫琴新區正在“以特別之為,立特區之位”。
廣東珠海橫琴新區,新在何處?
新在粵港澳融合發展,新在發展集約高效,新在體制機制創新,新在規劃建設百年為計。
新在載體
粵港澳合作:海底隧道連接粵澳,兩地輕軌將首先對接
一條1.5公裡海底隧道,穿越400多年歷史,將澳門大學與橫琴新校區連在一起。新校區建筑面積94.5萬平方米,整體工程今年3月移交澳門特區政府后,9月入學的新生可以通過海底隧道自由通行——2009年,中央同意澳門大學遷建橫琴,建設期間適用內地的法律管轄,建成以后交給澳門管轄。
1月剛剛完成吹沙工程的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是落實《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首個項目。澳門政府借鑒內地國有企業的做法,成立了首家由政府控股的公營公司與珠海的大橫琴公司合作。橫琴出地、澳門出資,將兩地的優勢疊加,為澳門與內地國企合作開了先河。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從“中外合資”到“粵澳融合”,兩種制度深度對接。
橫琴的探索永不停步。今年,通過龍頭企業“建”,中小企業“購”,微小企業“租”等三種渠道,澳門中小企業進入橫琴有了良好條件。
兩地基建正加快無縫對接。近70萬平方米的橫琴口岸及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從規劃階段雙方積極溝通。以口岸為主要節點的對澳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啟動,兩地輕軌將首先對接。
目前,橫琴新區在談和在建港澳重大項目7個,投資總額476億元。高層次融合發展取得突破,開創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更緊密合作的新格局。
在空間布局上,從東向西統籌推進,已初步形成北起十字門商務區、中有口岸服務區5個項目和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南到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的環澳產業帶。橫琴作為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發展主平台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新在引擎
產業效能為第一標准:每平方公裡投資強度達214億元,居全國前列
1月30日,記者跟隨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牛敬來到橫琴島火熱的工地,放眼望去,工程車穿梭不停,打樁機鐵臂揮舞。牛敬說:“這1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要填滿很容易,但我們展示的是國家戰略,是粵港澳合作的大平台,是30年改革開放特區在全世界新的形象。”
過去30多年,珠三角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珠三角地區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在珠江口西岸。開發橫琴,有利於將這一潛在增長點變成現實生產力。面對幾乎一片空白的產業發展基礎,橫琴島避免產業一哄而上、“跑馬圈地”,堅持從“土地是否集約、規劃是否優美、環保是否達標”三個維度,對項目用地條件、投資強度、產出效益等指標進行定量預測分析,增加稅收約定、自持物業比例等硬性約束性條款,從根本上提升總體開發水平。
“好字當頭,好中求快”。大項目紛至沓來。
橫琴總部大廈以高400米的塔樓與澳門旅游觀光塔遙相呼應。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正成為旅游巨無霸。美麗之冠橫琴梧桐樹大廈攜兩大超五星級酒店落地。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動工建設、投資360億的十字門CBD國際會展中心工地已經通車,數千台機器轟隆隆轉起來,總投資1750億元的41個大項目加緊建設,七大產業均有了龍頭項目帶動。
橫琴引進世界500強企業5家,初步形成以高端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效能為第一衡量標准,產業項目平均每平方公裡投資強度達214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新在體制機制
嶄新試驗田:先后開展四大領域13方面體制機制創新,下放或委托21項省級管理事項
1月28日,《橫琴新區商事登記改革辦法》實施整整7個月。站在明亮的橫琴新區政務大廳,工商局局長黃一凡告訴記者:“現在多數企業1天可以拿到工商執照,7個月有845家企業完成注冊,超過以往30年的總和。”
外商回憶,橫琴開發之初,市場准入、審批辦照、政務服務等方面依然是傳統模式:“企業服務無統一平台、群眾辦事無專門機構、項目服務無專人跟進。”
橫琴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開發第一動力,以點帶面——建大廳、轉職能、簡程序、優流程,委托全球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開展專題咨詢,先后開展四大領域13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實驗和實踐,初步營造了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珠海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寧卡介紹說,橫琴有四個“全國第一”——全國第一批開展商事登記管理改革試點、全國第一個組建“廉政辦”、第一個開啟干部財產公示、全國第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走出一條“融匯內地體制精華、兼具港澳發展特色”的體制機制創新之路。
三級政策體系逐步形成與橫琴發展定位相匹配的政策框架體系。國務院《關於橫琴開發有關政策的批復》賦予橫琴比特區還特的政策體系。廣東省政府《關於加快橫琴開發的若干意見》和《珠海經濟特區橫琴新區條例》全面實施,下放或委托21項省級管理事項,在橫琴營造了開放度最高、體制寬鬆度最大、創新空間最廣的發展軟環境。
體制創新,帶來機制創新。建立民生“一號通”政府服務機制,在一個政務平台上運行一號通、一網辦、一站式的協同聯動,群眾撥打一個號碼就能獲取政府服務。
新在規劃
規劃考量100年:一次性規劃33.4公裡“共同管溝”,106平方公裡中74%留做生態保護
一座新城,該如何規劃?該如何百年為計?橫琴開發者廣泛調研,遍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找尋同類新區開發中的經驗與不足,目的就是“屏蔽現代城市的頑疾”。
橫琴島上,環島主干道53公裡,全部道路上百公裡。地下是軟基,修地基就像蓋樓,一根樁打下去,深入地下50多米。1.2米×1.6米,一根挨著一根,密密麻麻往地下“釘”。
一次性規劃建設長達33.4公裡的“共同管溝”,約節省40公頃城市建設用地,創新國內單次建設長度之最。
記者在橫琴環島東路沿一道伸向地底深處的簡易樓梯走下去。所見堪稱壯觀:地下的管溝8.3米寬、3米高,“大到可以開小汽車”,納入電線電纜、供水供氣、排污排廢、送冷送暖、光纖通訊等管網,徹底告別城市“拉鏈路”。
1月,220千伏橫琴琴韻變電站投入運行。該站按照“3C”綠色電網建設,將珠海對澳門供電能力從60萬千伏提升到90萬千伏,為橫琴智能電網打下基礎。
生態保護成為開發建設的第一前提。
全島構建集中供冷供熱系統,制定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量全國“雙最低”的生態管理目標。制定遴選項目的三不機制:土地不集約不選、規劃不優美不選、環保不達標不選,進度為質量讓路,生態比經濟利益優先。工程項目實現環保申報率100%,應批復“環評”項目100%實行環境影響評價。
圍繞總體規劃展開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環境生態等28個高起點規劃,106平方公裡的橫琴島,生態控制面積佔74%。每一項基礎設施建設,都按照百年標准規劃設計,哪怕把政績“埋”在地下,就是為了真正把橫琴建設成為聯通港澳、區域共建的開放島,經濟繁榮、宜居宜業的活力島,知識密集、信息發達的智能島,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島。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