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傳統送農資、送農技的基礎上,如何讓凝聚高精尖科技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與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群體有效對接?又如何讓自主科技創新成為農民多賺錢快富裕的便捷途徑?江蘇省就是帶著這些問題展開了以“科技服務超市”為載體的“產學研無縫對接服務模式”的探索。
截至目前,江蘇省已建成“科技服務超市”215家,遍及全省13個省轄市,涉及家禽、果蔬、水產、花卉、蠶桑等農副產品的種養、生產和加工,形成了一支2000多人的駐點科技特派員隊伍,已轉化應用新成果593項,組織咨詢培訓3300多場次,服務農民200多萬人,成為我國新型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的“探路者”。
見到54歲的農民周正標時,他正急匆匆地趕路。
記者問他要趕去哪裡?他答:“看病。”
跟著老周,記者來到了江蘇省科技服務超市東海分店,老周告訴記者,他已經記不得是第幾次來這裡給他種的百合花“看病”了。
當農民愛上新科技:不怕不會 就怕不敢
一進店門,老周就迫不及待的掏出手機,給正在咨詢室值班的科技特派員小王看自己拍的照片,照片上的百合花葉子出現了一些形狀不規則的淺黃色斑點。
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園林專業的小王很快便診斷出這些百合花染上了葉枯病。他告訴老周,從斑點的大小上判斷目前是染病初期,隻要把病葉摘除,再噴洒少量的藥劑就可以了。聽到這裡,老周緩緩舒了一口氣。
老周對記者說,2006年以前他一直都在外地打工,隨著年紀增長,身體也漸漸吃不消了,后來聽家裡人說老家現在都開始種百合花了,收入挺高,他也回家加入了種植百合花的隊伍。“現在我們一家5口都靠這4個百合花大棚養活,每年的淨收入差不多有十來萬,比在外面打工掙得還多。”
雖然以前打工時在工地上是把好手,但說到養花老周卻是個門外漢,特別是嬌貴的百合花,“別說種了,連長什麼樣我以前都不知道,沒有經驗沒有技術,連最起碼的購買原種都要倒騰一大圈,所以頭兩三年裡光賠錢了。”
2010年,東海縣政府和科技局決定把“江蘇省科技服務超市”的分店引進到縣裡,希望借此快速有效解決花農們“不會種、種不好”的難題。
分店店長錢振權對記者說,科技服務超市主要為當地花農帶來了兩大根本性轉變:一是理順了供銷渠道,集成了原種和配套資材的供應、技術指導與服務、培訓與示范以及市場開發等生產各類要素於一體,為花農提供“一條龍”服務﹔二是逐步改變了當地花農的種植理念,提升了花農的專業水平。
在日常的運營中,東海分店除了為當地農戶直供比其他渠道便宜15%-20%的原種外,更提供技術跟蹤服務,10名技術人員常年定期開展現場示范教學和專題講座培訓,以保証花農們的種植知識和技術跟得上市場的需求。如今,在科技服務超市的推動下,老周所在的雙店鎮12000畝的基地幾乎全部種上了百合花,帶動農戶600余戶,增加農戶收入800多萬。
此時,已經買到農藥准備回家的老周走過來和記者道別,他說:“我今年就用了半個棚來種新品種‘水晶公主’,先試著種,如果收益好,明年我就全改種新品種啦。”望著老周匆忙的背影,身后的科技特派員小王大聲囑咐:“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不用親自跑過來,打400免費電話或者發彩信就行了。”
小草莓帶動大經濟 產學研結合不再“卡脖子”
提起溧水,就會想到溧水的草莓。每年春天一到,南京周邊的老百姓就會驅車來到溧水傅家邊採摘草莓。常常會有人問果農:傅家邊的草莓為什麼又大又甜呢?果農們通常會故作神秘地說:“這是秘方。”
也許不會有人相信,2001年以前的傅家邊草莓經常賣不出去。那時候傅家邊的草莓種植全靠農民自己的經驗,種苗自己育、生產自己管、果子自己銷,就連買個最普通的農藥也得跑到鎮上的農資店裡才能買到。江蘇科技服務超市溧水分店店長李百健對記者說:“由於草莓是一年一栽的作物,每年都要進行種苗更新,對種苗的需求量和要求非常高,但當時農民們大多採用自繁自育的方式進行繁苗,品種退化,病害蔓延,嚴重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和品質。”
為了解決果農們遇到的這些棘手問題,江蘇省科技部門把科技超市分店開到了傅家邊,並在同年首次引進設施草莓進行規模化種植:分店先種,農民們看到效果了再跟著種,種的不滿意分店還承擔所有損失。這樣一來,傅家邊的草莓種植漸漸形成了規模。
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溧水分店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中科院植物所等高校院所聯合攻關合作,建立了草莓植物組培脫毒快繁技術體系,解決了草莓的連作障礙難題﹔與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開展了果品貯藏保鮮研究,建立了草莓、梨、葡萄等應時鮮果的貯運技術體系﹔與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開展了特色經濟林果病虫害研究攻關,制定了草莓等不同果樹周年病虫害預測預報及防治周歷﹔與南京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開展了青梅果品深加工研究,開發出開心脆梅、藍莓果汁等系列新產品……
在這條產學研結合的價值鏈中,高校院所、龍頭企業、農民,每一個環節都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價值利益,讓產學研結合不再“卡脖子”。
產學研無縫對接促三贏:從賺農民錢到和農民一起賺錢
兩年前,江蘇省科技服務超市灌雲分店開店,在經營農資的同時還負責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技術服務。作為灌雲縣的一個普通農民,陳繼生本來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去看看的,沒想到這一去就與科技服務超市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是鄰居叫著我一塊去玩的,也沒什麼學習的心思,后來看到有一塊展板上介紹了一種西紅柿的新品種以及和蘆蒿接茬種植的技術,我就留心看了一會,心裡就開始琢磨這個事。”
陳繼生說,他家祖祖輩輩都靠種植果蔬為生,但以前的生活卻頗為艱難,僅有的三個大棚要養活全家10口人,要是趕上氣候不好收成不高,那就隻能節衣縮食過個年。
自打看了科技超市的展板,陳繼生琢磨了好幾天,終於決定把家裡的三個大棚全部改為“蘆蒿接茬種西紅柿”的種法,這樣就可以一年四季都有收成。“雖然湊夠了資金,但心裡一直很擔心,自從種下去那天起,我就沒怎麼睡過安穩覺,天天住在大棚裡,每天都翻看從科技超市裡借來的種植方面的書,一有什麼異常我就立刻跑去科技超市聯系專家來看,在他們的幫助下,一切順利。”第二年,陳繼生種的蘆蒿和西紅柿全部收獲上市,讓他沒想到的是,這竟為他賺了近10萬元的收入。
村裡人看到陳繼生賺錢了,都紛紛跑到科技超市來取經,而灌雲科技超市也不斷地探索創新。2010年初,灌雲店初試育苗50萬株的西瓜嫁接苗和80萬株實生西紅柿苗,並廉價銷售給農戶,省去了他們在育苗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和技術難題,這一做法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戶們靠種植新品種賺了錢,而灌雲分店也從育苗工作中收獲了利潤,實現了農戶、基地雙贏的局面。
如今,陳繼生家的大棚已經增加到了15個,每年的淨收入能達到30多萬,昔日的貧困戶一躍成為了村裡有名的富裕戶。同時,他還和村裡的其他種植大戶一起成立了一個小型蔬菜批發市場,形成了小有規模的銷售渠道,幫助村裡更多的農民一起發家致富。
從區裡搬到田間地頭 科技超市把“農資+技術+服務”送上門
“服務農民一萬多人次,轉化應用農業科技新成果60余項,提供各類農業信息5000余條,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8期,培訓農民達1200余人,促進農戶增收人均千元,特色產業產值14億元……”這組數字得益於江蘇科技服務超市徐州賈汪分店背后每一個參與者的付出。
店長張勝豐向記者介紹,分店在服務理念上採取“科技超市+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技術服務的觸角直接延伸到每一個農戶。“我們設立了24小時技術服務熱線,給農民發放服務聯系卡,隨時接受農戶電話資訊﹔配備了兩輛科技服務大篷車,免費上門為農戶現場解決蔬菜種植、病虫害防治等技術難題。此外,我們還與江蘇省科技超市總店建立了遠程專家視頻咨詢服務系統,進行實時資訊和知道,農戶們不出家門就可以與院士教授們實時交流、現場開方。”
據了解,自2011年運營以來,賈汪分店已接待農戶咨詢一萬多人次,上門進棚指導500余次,視頻會診30多次,服務范圍涵蓋周邊5個設施農業大鎮的三萬余農戶。
說到賈汪分店建設的體會,區科技局的陳鷗局長頗有感慨:“起初,我們的超市分店是建在鎮上的,但並沒有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大家都以為超市就是賣農資的,后來經過區裡科技局的專家們商量,覺得隻有建在田間地頭才能切切實實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民們遇到的問題。現在,農民們在種植上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超市享受到‘農資+技術+服務’的一體化配套送上門,這可方便多了。”
“目前,分店已經發展到擁有產業基地550畝、溫室大棚100多個。”張勝豐說,“我們還為農戶們自己生產的果蔬注冊了‘仙蔬’、‘地韭天長’、‘食全食美’、‘彭城一品莓’等4個品牌,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利潤30多萬元。”
談到今后的打算,張勝豐信心滿懷:“下一步,我們將在整合相關資源上下功夫,把科技超市與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創業結合起來,提高本地的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創出全省一流的科技超市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