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對中國審美文化現代性的探討--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吳鵬:對中國審美文化現代性的探討

2013年01月31日10:26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從上世紀初的王國維美學開始,對西方美學的引進和借鑒一直是中國美學研究的重要的學術背景,百余年來,這個研究經宗白華、朱光潛、李澤厚等數代學者的努力,已取得長足的進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內容和中國美學獨有的文化特色,亦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清晰地顯露出來。與此同時,如何在借鑒西方美學理論的同時堅守本土美學的民族性和自主性的問題,也逐漸擺在了中國美學研究的面前。進入新世紀后,“審美文化”成為中國美學研究的新視點和新領域,同樣,如何能夠以中國本有的審美文化為核心,創造出既真正屬於自己又兼收並蓄西方美學和交叉學科優秀成果的獨立體系,也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一新的發展態勢中,儀平策先生的專著《中國審美文化民族性的現代人類學研究》取得了新的成績,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該書深入闡述了以下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中國審美文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實質內核,在審美文化上,它體現為一種獨特的、自發形成的審美文化觀念。本書指出,就中國審美文化而言,民族精神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這就是持中致和的審美范型、緣情尚意的藝術觀念、守雌致柔的美學理想、講人倫重世俗的文化風尚、主內省尚體悟的思維方式。儀平策先生認為,華夏民族在遠古時代就開始了對社會制度和理想社會形態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制禮作樂”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它以政治說教為目的,但在客觀上萌生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審美標准——“中和”。在這個標准的影響下,陽剛與陰柔不是對立沖突,而是彼此交錯,相互迭用,渾融相繼﹔不過,在具體的情境之中,“陰柔”卻要甚於“陽剛”。儀平策先生指出,中國古代思想家始終認為美就在現實的世界中,正是這種強烈的現實觀念,造就了中國古代重視人倫、重視現實的審美文化觀念﹔以“情”為本體的創作論和鑒賞方式,體現了言志、緣情、重神和尚意的藝術觀念﹔內省和體悟的交匯互用,則代表了中國美學思想重直覺領悟而少概念分析的特點。

  第二,中國審美文化的“母性情結”。詳論本題是本書最大的理論亮點。儀平策先生認為,中國審美文化在男權社會的背后保存了一種女性審美文化的傾向,在這“一顯一隱”的文化建構中,女性化傾向成為中華審美文化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比如,無論是在宗法制度森嚴的古代還是在崇尚個性解放的近代,“慈母”形象都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和極大的感召力。在現實生活中,母親的意志總是能成為主宰兒女命運或者決定家庭事務的重要因素,這與西方社會女子毫無權利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儀平策先生還對“母性情結”在中國審美文化中的表現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他指出,“母性崇拜”現象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之中,從宮廷內“母后”對於皇帝權威的干涉到武則天稱帝,沒有母性崇拜的觀念而發生這一切是難以想象的。另外,在中國人極為重視的祭祀活動中,“大母神”女媧的形象被深深地鐫刻在廣大民眾的心中。女性形象所代表的重生、慈祥與憫人的觀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佛教文化中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也從男性逐步轉化為女性形象。在中國人的想象世界中,“母性崇拜”深入到每一個層面之中。文學中的“慈母”形象已經固化到作品之中。在神話和宗教中,如盤古開天地所代表的卵生神話、以“三皇”降生為代表的感生神話,都可以作為中國古代具有母性崇拜傳統的直接的証據。在各類本土宗教中,女性崇拜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古人對西王母與媽祖的崇拜就體現了這一點,這與中國人厚德重生的精神以及重視傳宗接代的觀念有著直接的聯系。

  第三,父權社會、母性崇拜與中國美學。中國美學主要通過“執兩用中”的范式在審美活動中體現出一種“中和”之美。儒家思想雖然是父權制思想,但儀平策先生認為它本身也是一種用母性的方式來轉述的“父系社會”的話語,雖然現實社會中的男女是不可能平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的女性總是處於處處被壓抑的狀態﹔恰恰相反,母性崇拜的文化無意識從根柢層面決定了儒家美學的柔性化色彩。

  第四,中國審美文化的人格氣質。任何思維方式都是深深地植根於獨特的物質基礎和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觀中,這也是現代人類學所提出的重要觀點之一。中國古代諸多的審美文化因素,尤其在人格塑造上都體現為偏於女性化的審美理想,這一點,無論從生物學、心理學還是現代人類學的角度,都可以得到相應的印証。如果說西方幾千年的父權社會發展出的是一種典型的剛性文化或男性化文化的話,那麼,幾千年中國父權社會的現實語境所孕生和發展出的審美文化,其最具民族性的性格氣質,在總體上卻是偏於柔性化、女性化的。

  第五,審美文化民族性的深層根源和形成機制。“母性崇拜”是鑄造中國審美文化的關鍵所在,儀平策先生對“母性情結”的根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 “在人類歷史由原始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普遍過渡和轉化中,中國並沒有徹底完成這一轉換過程,從而導致了父權社會的‘發育不良’甚至‘先天不足’和母權文化的深刻遺留。”因此,中國古代許多母系氏族社會的文化特征被保存了下來,使得中國審美文化具有明顯的母性崇拜的特征。從形成機制看,儀平策先生認為,中國傳統社會都是那種以“家國一體”所構建的封建制社會,因此在一切家庭和社會生活中都會受到“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加上中國“講血緣、重宗嗣、主人倫”的傳統,使得母性權威能夠真正滲入到男權社會中去,中國審美文化的基本取向就是在這種機制的影響下形成的。

  儀平策先生從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的“民族精神”談起,借鑒西方現代人類學研究的方法,對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的基本特征進行了高度凝練的提升和概括,並証之以深入發掘的大量一手歷史材料。在當前市場化、西方化、學科交叉化的學術環境中,儀平策先生以其獨到的探索,為中國美學和審美文化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儀平策先生對於中國古代審美文化之融於現代性的問題,也做了很有意義的探索。總之,從源頭上來研究中國審美文化“偏陰”的特征是富有前瞻性和開創性的,值得同行的注意。 (吳 鵬)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