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 |
挂燈籠 |
吃餃子 |
春節是中國人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也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節日。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如放鞭炮、生旺火、挂燈籠、吃餃子等。這些習俗的形成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從中可以體會中華傳統文化和一些基本理念,發現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編 者
順應規律
春節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開端,也是萬物更新、大地回春的節日。按照中國傳統的歷法,無論從時間還是從氣候的角度來說,春節都是名副其實的新一年的開端、新季節的開端。
陰陽對立轉換學說,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重要思維模式。古代中國人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萬事萬物均有其陰陽屬性,陰陽和合,萬物才能生長變化。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如此。如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男屬陽,女屬陰﹔上屬陽,下屬陰﹔火為陽,水為陰﹔等等。如果違反陰陽基本原則,就會造成誤會或沖突。古代中國人的這種陰陽分類方式,通常稱為“二元分類宇宙觀”。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具有相關性、普遍性、相對性和可分性。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這一學說的基本理念是使萬事萬物達到陰陽均衡和諧。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萬事萬物都需要均衡和諧。陰陽偏盛或陰陽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現。在自然界,陰陽失衡意味著自然災害頻發﹔在人類社會,陰陽失衡意味著社會不穩定﹔在個人,陰陽失衡意味著身體不適。陰陽失衡必須用抑強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諧。
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冬至之后,天氣寒冷,是因為陽氣太弱、陰氣太強的緣故。因此,必須增強陽氣的力量,壓抑陰氣的力量。春節期間許多與火有關的事物均與這種調節陰陽的觀念有關,是扶陽弱抑陰強的表現。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裡點燃火把、火堆,乞求興旺發達、紅紅火火。還有點長明燈,就是除夕夜家家戶戶點燃燈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滅,點燈守歲成為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體現了人們對長壽安康的祈求。放鞭炮是“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最早也是祭祀太陽的,后來增添了驅除邪穢、接神迎神等新的意義。所有這些活動,目的都是增強陽的力量,以使陰陽平衡。所以,春節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現象變化發展規律的節日,是體現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節日。
崇尚平衡
大多數中國傳統節日都有特殊食品,從這些食品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崇尚平衡的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人看來,每種食品都是用具有陰陽屬性的物質制作的,在不同的時節食用,就有不同的和諧象征。以陰陽相合的食品祭祀,人與自然才會和諧﹔人吃了這種象征陰陽平衡的食品,才能吉祥平安。
餃子、年糕、元宵等是春節的象征性食品,這些食品也是屬於陰陽和合的食品。比如,餃子由餃子皮和餃子餡制作,餃子皮為陰,餃子餡為陽。餃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裡面的餃子餡則是圓形的,象征太陽。把兩者結合在一起,象征陰陽和合。此外,餃子的“餃”和“交”諧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餃子,又象征和諧交融。元宵也一樣,元宵皮大多由糯米粉制作,餡有豆沙、白糖、芝麻或核桃仁等。元宵皮為陰、餡為陽,因此,元宵也象征陰陽平衡。后來,元宵又被賦予“團圓”、“圓滿”的象征意義。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寓意年年高升。春節吃年糕南方較普遍,北方不少地方也有此習俗。年糕歷史悠久,最早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也有陰陽平衡的象征意義。首先,打年糕通常由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摻和制成,黏性大的糯米為陰性米,黏性小的粳米為陽性米。其次,不少地區的年糕加上紅棗、紅豆、綠豆等,多種不同屬性的食品摻和在一起,起到陰陽調和的作用。第三,把糯米、粳米或黃米舂成粉,再加工成黏性較大、不易分的年糕,本身就是“和合”的象征。第四,年糕的制作一般離不開石臼和石錘捶打,石臼象征陰性,石錘象征陽性,用石臼、石錘制作年糕,也是象征陰陽和合的活動。
追求和諧
春節是一年的開端,為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萬事如意,春節期間中國人大多祭眾神和祖先。通過春節的祭祀和祈福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國人的和諧理念。
春節祭祀祈福活動中蘊涵著三元結構思維模式。除夕年夜飯前通常必須先舉行祭祖儀式,在祖先神龕前擺放祭品,祭品通常是三牲,飯三碗、酒三杯、茶三杯,點三支香,跪拜時通常拜三次或三叩九拜。與“三”有關的習俗在各民族中十分普遍,除了祭祀、祈福之外,在古代的迎賓接客禮儀中,有三揖、三讓、三辭等習俗。宗教場所春節期間也有一些與“三”有關的祭祀活動,如舉行三心、三生、三福活動。三心,即同心、洗心、靜心﹔三生,即放生、養生、護生﹔三福,即祈福、善福、祝福。
春節祭祀、祈福活動中的三牲、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三拜等祭祀祈禱行為,一方面是祈求天上萬物、地上萬物、人類社會、個人均衡和諧,同時也是祈求天上諸神、地上諸神和祖先保佑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從結構的角度來看,與“三”有關的事物和現象屬於“三元結構”或“三元結構思維模式”。三元結構思維模式是古代中國人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它是人們祈求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方式。
春節祭祀祈福活動也蘊涵了五元結構思維模式。古代春節除夕有接五路神習俗。五路神即財神、福神、貴神、喜神和太歲神。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許多地區有祭祀五路財神習俗。最初為泛指的東南西北中五路神,意為出門五路,處處皆可得財。祭祀五路神一般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祭財神。有些地區春節期間還有五祀習俗。五祀之神,有的認為是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和土正﹔有的認為是祭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神。
為什麼要接五路神?為什麼要祭祀五路財神?所有這些,都與以五行學說為基礎的五元結構思維模式有關。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木、火、金、水、土五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間各種物質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學說十分復雜,其中主要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和五行並存和諧的信仰。無論個人還是社會,均需要五行因素相互均衡,才能維持和諧狀態,缺少其中一個因素,個體或社會就會處於危機和不穩定狀態。
從這些習俗和思維方式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春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多彩。我們應愛護祖先的智慧,自覺保護和弘揚春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