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工商部門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養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國已達68.9萬家。合作社讓不少農民嘗到了甜頭,但似乎也遇到了不少“成長的煩惱”。業界人士認為,首先要解決貸款難問題﹔其次,政府幫助引進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對接,解決農產品銷路、提升產品附加值﹔希望政府扶持合作社搞好農田水利建設。
“相比較單個養豬戶,合作社以批發價購進飼料,一噸就可省三四百元﹔通過合作社賣豬就可以賣到8塊2一斤,比往外賣要高2毛。”在吉林長春綠園區合心鎮東安村,農民孫福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筆細賬。
59歲的孫福是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2010年他挑頭成立了祥和養豬生產專業合作社,如今發展到100多戶社員,整個合作社共存欄一萬多頭豬。
第一道坎
資金緊張貸款難
雖然合作社發展態勢好,但江蘇常熟海明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顧海明還是憂心忡忡,“我遇到的問題主要是資金和人才。”
顧海明說,“我們的土地是流轉過來的,算是租種的,不能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銀行連農業設施都不認,而農業又具有周期性,一季蔬菜最長要5個月才能上市,超市又是賣掉一季蔬菜結算一次錢。現金流非常緊張。”
想大發展的孫福也缺資金,到銀行申請貸款,“什麼土地証、豬舍做抵押都不好使,隻有樓房做抵押才給你貸款。”
5裡之外的長春新農家村四間房屯,利民果苗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民也對“貸款難”深有體會:2011年冬天,合作社申請到幫扶婦女創業的一筆5萬元低息貸款,上級婦聯都批了,錢也撥到信用社了,然而,辦手續時,他帶著五個社員跑了七八趟,也沒跑下來。
“要求幾証齊全,人名相符,那當初咱這土地承包証是寫著我爸的名字。后來開春忙起來了,就顧不上了。算了,這點錢不夠那來回跑腿費事的。”王民說起此事一臉無奈。
在河南沁陽,康輝農機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郭景明告訴記者,合作社打算建糧食烘干廠、面粉廠,衍生產業鏈、提高糧食附加值,正面臨缺資金難題。他到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跑了很多趟,但農機又不能抵押。最后他找到農業發展銀行,對方表示必須以公司形式才能貸款。合作社目前正打算依托聚豐糧行注冊成公司,走企業化經營之道,解決融資難題。
第二道坎
缺少青壯勞動力
顧耀忠今年50歲,但在合作社卻屬於“年輕人”。比如跟他熟識的合作社會員陳惠疇,今年67歲,是種菜的老把式了,他說自己一輩子就“喜歡種地”,兒子和兒媳在工廠做工,一家人從事農業生產的就剩下他和他老伴了。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工人幾乎都是陳惠疇這把年紀了。
顧海明告訴記者,在常熟農村,青壯勞動力主要從事工業生產,在地裡干活的,多是老年人。“合作社除了50歲的顧耀忠這樣的技術員,其他的農業產業工人幾乎都是陳惠疇這把年紀了。”
這不是個別現象。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50%,進城務工農民超2.5億人,而常年在農村的人口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分別達到5000萬人、4000萬人、4700萬人。2.46億農業勞動力中,留守老人和婦女成了主要力量,小學、初中文化程度佔到70%以上。調查顯示,浙江、江蘇務農農民平均年齡已達到57歲。
目前合作社土地面積已達3000多畝,消化了當地農村300多剩余勞動力,但多是婦女和老人。合作社不僅解決了技術推廣難題、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顧海明說,通過農田整合,將部分農民的零散承包土地以租借形式集中,統一管理耕作,科學種植,形成農田集約化管理。“限制農業發展的問題,主要是分散的經營方式與規模效益間的矛盾。土地流轉后,可以形成大規模種植,便於機械化操作,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農資採購成本也降低了。”顧海明說。
顧海明介紹說,合作社的成立,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且技術方面實現了統一。合作社給會員提供統一的種子、布局和生產標准。
更為重要的是,合作社解決了“賣難”問題。顧海明說,他之前種20多畝蔬菜時,也經歷過賣菜難。“一家一戶的小農去直接面對大市場,確實比較弱勢。”他說,成立合作社后,有了規模,有了統一標准和品牌后,大超市反而會來找他。
“我現在直供常熟、蘇州、無錫和上海的幾個大超市。”顧海明說,為保証產銷供應鏈條完整,合作社還在梅李鎮建立6個共可儲存200噸農產品的保鮮倉庫,確保不同季節農產品供應的可持續性。
不僅如此,作為海明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合作方,海明蔬菜專業合作社還可使用“海明”牌商標。“我這個商標目前有了點小名氣,生產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顧海明說。
“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后,從品種的引進、生產、管理、包裝和銷售所有環節都要求統一進行,既促進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標准化,又極大地降低了單個農戶所承擔的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不過,缺少青壯勞動力成為制約因素。”長春市綠園區農業局局長吳慶江說。
第三道坎
不規范市場受限
在長春,一些合作社社員向記者反映,合作社內部運行缺乏監督,雖然設有理事會、監事會等監督機構,但多流於形式,少數人控制的問題仍然存在。其次財務不規范,有些存在不記賬或隻記“流水賬”,不編制會計報表、不設置成員賬戶、不進行盈余分配等問題,讓不少社員心存顧慮。
合作社與企業、市場間的聯系與協作不密切,發展層次還很低下,並沒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一些社員表示,合作社仍滿足於收得進來,銷得出去,所經營的農畜產品,缺乏精加工、精包裝、打品牌、佔市場的經營理念。
合作社無法開具發票,也讓不少銷售市場受到限制。河南沁陽的聚豐懷藥蔬菜種植合作社,以往主要採取就地批發方式銷售,客戶都不要發票,但現在向商場超市供貨則需要發票進行稅費抵扣。
理事長沈永國無奈地說,因為沒有發票,合作社隻能拒絕給超市供貨,等於自斷一條銷路。曾有幾家大超市找合作社供山藥,超市明確要發票,他就去稅務部門申請發票,但對方稱需要提供出資明細、年產量、年銷售收入、產品價格、利潤收入等很多他聽都沒聽過的材料,他覺得手續實在太麻煩,隻好作罷。
合作社合作層次不高,讓部分農民參與積極性並不高。目前大部分合作社唯一的資金來源便是入股農民自籌,但隻有少數帶頭人比較有積極性,大多數農民要真正見到賺錢后才願意出資。“一些地方,合作社建設熱在省裡、忙在縣裡、急在鄉裡、冷在戶裡。”王民說。
“下一步,合作社應該由數量擴張式發展向規模、質量和效益提升式發展轉變。”吉林省農委農經處處長呂子臣說。他認為,合作社發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僅靠農業、農經部門的一己之力,難以順利發展。
沈永國認為,首先解決貸款難問題。他希望相關部門能幫助合作社獲得低息貸款。“種地本來就利潤少,如果貸款利息太高,到頭來等於白干。”其次,政府幫助引進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對接,解決農產品銷路、提升產品附加值。此外,他還是希望政府扶持合作社搞好農田水利建設。“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對水利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合作社資金不足,希望政府能幫助打井、架線,提供技術改善灌溉條件。”沈永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