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是草原上最寒冷的時節,記者前往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鬆潘兩地,探訪牧民生活景況,傾聽他們心聲。
極目望去,相比色彩斑斕的夏秋季節,眼下的川西北高原有些單調,隻有紅色基調的牧民定居房,星星點點,跳入眼帘。
去年底,四川宣布:歷時4年實施的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已建成定居房100139戶,完成規劃的100.88%。
告別千年游牧,住上定居新房,是否“定得下、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生活大變樣,生產也不誤
藍頂紅牆,兩層小樓,屋前的院子近百平方米,這是若爾蓋縣班佑鄉姜冬村牧民羅伍學的家。
正午時分,光照充足,不用生火,屋裡就很暖和,落座沒過幾分鐘,不得不脫下厚厚的羽絨服。
衛星電視接收器、大屏幕液晶電視機、太陽能熱水器、台式電腦,院子裡有輛摩托車,塑料布套著一台洗衣機,尚未開口詢問,已知這戶人家的好光景。
除了政府提供的2.5萬元建房補助、3萬元貼息貸款,耗資20多萬元蓋起新房子,羅伍學家主要靠的就是牧業收入。
出欄?牛40多頭,每頭售價三四千元﹔出售鮮奶2000多斤,加工酥油400多斤、奶渣500多斤,收入近萬元﹔自己還在砂石場打工,掙了4000多元……盤點去年收成,羅伍學全家收入至少15萬元﹔四世同堂,13口人,人均純收入萬元以上。
不知不覺算出這麼一筆賬來,透了家底,羅伍學多少有些不自在,嘿嘿一笑:“這兩年,畜產品值錢了。”
告別了“一頂帳篷一口鍋,一群?牛走四方”的游牧生活,過上好日子的不只是羅伍學一家。姜冬村每戶定居房面積100至400多平方米不等,全村852口人,去年人均純收入6800多元。
羅伍學家的冬季放牧點距家隻有七八公裡。放牧的大兒子、兒媳十天半月回趟家,“以前回來得要勤些,因為在家能看電視。現在有了政府贈送的‘馬背電視’(便攜式太陽能衛星數字電視機),隨時隨地都能看了。”
問起今年有啥打算和期盼,羅伍學說:“想買輛便宜點的小汽車,逛縣城、走親戚都方便。”
提檔升級,“牧家樂”拓寬增收路
鬆潘縣川主寺鎮牧場村最近出了樁新鮮事:村委會組織牧民走了一趟“港澳8日游”,全村71戶人家,每戶去了一人。
“這可是頭一回,開眼界了!”村民出戈拿來厚厚一摞照片給記者看:這是金紫荊廣場,那是維多利亞港……
開了眼界的牧民們,新年更有新盤算:改造提升“牧家樂”。
村委會成員澤交告訴記者,3年前開建定居點時,政府指導村裡按照“靠公路、靠鄉鎮、靠縣城”原則選址,為的是讓定居后的牧民生活能便利、致富添門路。
憑著緊鄰213國道的交通便利,村裡開發藏寨旅游“牧家樂”。出戈一家去年在“牧家樂”上掙了4000多元錢。他說只是“小打小鬧”。
嘗到了甜頭的村民們,利用冬閑搞起了“牧家樂”的提檔升級:成立旅游專業合作社,改造提升客房硬件,新增10戶“牧家樂”。“秋冬改造完畢,開春就能接待。”澤交說,全村因此增加100多個旅游接待床位。
水晶鄉川盤村去年就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牧民增收當年見效。進入秋冬,在鄉裡的協調下,政府擔保提供貼息貸款160萬元,村民自籌部分資金,改造自家富余住房,統一租給成都一家旅游公司經營藏式客棧。
“每年4至10月的210多天,公司按每間客房每天80元支付租金,村民旱澇保收。”包村干部、副鄉長馬玉勇說,全村37戶人家,目前已有17戶簽約出租客房,共75間。
走進村民尕機的家,一樓已經改造完畢,裝飾了8間客房,二樓還有公用的藏式客廳和民俗體驗區。僅出租客房這一項,尕機家一年就能穩穩當當收入13萬元以上,兩年就能收回改造投資,還有盈余。
得讓娃兒們把書念好
傍晚時分,姜冬村牧民阿旺家,爐火燃得正旺。在縣城教書的女兒德尕措寒假回來探親,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聊家常,格外暖意融融。
31歲的德尕措是當年村裡“書念得好的”,10年前從馬爾康民族師范學校畢業后,一直在若爾蓋藏文中學教書。
過去受游牧生活影響,孩子上學是牧民們最頭疼的事。66歲的阿旺老人說,定居之后,娃兒們念書方便多了,大多在30公裡外的縣城上寄宿制學校,免繳學費、住宿費,每月還領140元生活補助,家長們都很放心。
牧民家庭都比以前重視子女教育了,阿旺說,自己的孫輩們“該讀書的都在讀”。
班佑鄉黨委書記張冀勝告訴記者,全鄉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96.4%,在姜冬村,這個比例是85.2%,“還有一些差距,我們多做工作,盡快趕上去。”
38歲的姜冬村牧民阿學,定居后“改行”跑起了運輸。貸款加積蓄,他花40多萬元買了一輛東風大卡車,去年一年跑下來,毛收入接近20萬元。
阿學的兒子在鄰近的巴西鄉中學念初三,今年就要考高中。常年在外奔波的阿學,就盼兒子把書讀好,“上高中、念大學,我都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