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京城主要污染源為北京的車和河北的煤--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各地要聞

專家稱京城主要污染源為北京的車和河北的煤

金煜

2013年01月30日08:45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昨日上午,亦庄企業文化園出現霧?景象,一位老人騎著自行車觀賞霧?。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昨日上午,亦庄企業文化園出現霧?景象,一位老人騎著自行車觀賞霧?。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新京報訊 (記者金煜)針對當前空氣重污染情況,北京市環保局昨日通報稱此次重污染源自三個方面:污染物排放量大﹔極端氣象條件不利擴散﹔PM2.5區域污染傳輸。

  三大原因造成重度污染

  對此次重污染,北京市環保局解釋,直接誘因,是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近日本市大氣整體處於靜溫狀態,地面基本靜風,濕度接近飽和,排放的各類污染物難以擴散,在空氣中持續積累,導致空氣中污染物濃度水平不斷升高。”

  而根本原因,市環保局稱,還是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來源是機動車、燃煤、工業污染和揚塵。

  此外,PM2.5的區域傳輸也是形成本次重污染的重要因素。27至28日,我國華北、華中、華東、東北南部等地區普遍為霧霾天氣,空氣污染嚴重。北京周邊的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多個城市空氣質量也達到6級嚴重污染。“周邊地區污染物傳輸影響本市,與本地排放的污染源疊加,進一步加重污染水平。”環保局稱。

  復合型污染特征明顯

  北京已發生兩次明顯的持續重污染過程,第一次發生在1月10日—14日,第二次從27日至今仍在持續。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監測數據,這次空氣重污染過程具有形成迅速、復合型污染特征明顯等特點。

  從27日起,各項污染霧濃度迅速上升,特別是PM2.5上升尤為明顯,各地區空氣污染級別一日之內出現跨兩級增長,從前一日的三四級輕度及中度污染直接躍升至五六級重度及嚴重污染,空氣質量惡化速度快。

  市環保局稱,與上一次重污染期間南高北低的特點不同,這次重污染過程總體污染分布相對較為均勻,各地區間污染水平差異較小。此外,全市各地區的首要污染物均為PM2.5,但其他的污染物也處於高濃度水平,為典型的復合型重污染。

  重污染特點

  一是污染過程形成迅速。

  二是污染物濃度水平高。

  三是污染物空間分布相對均勻。

  四是復合型污染特征明顯。

  重污染成因

  第一,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是形成本次重污染的直接誘因。

  第二,污染物排放量大是空氣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第三,PM2.5區域污染傳輸也是形成本次重污染的重要因素。

  專家解讀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

  主要污染源:北京的車和河北的煤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經過數據統計發現,27號時,北京城區上空污染物總量已經接近300萬噸,“污染物加合的總水平已經不是國外的微克量級,而是中國特色的毫克量級了。”根據其統計,當天,污染最高時大氣中包括大小顆粒物在內的總懸浮顆粒總量已經超過2毫米/立方米,氣態污染物有18毫克/立方米。

  在向環保部匯報上一輪北京前所未有的污染解析時,王躍思表示,主要是兩個污染源:北京的汽車、河北的煤。

  他表示,北京在燃煤總量上已經減到了兩千萬噸,還要繼續減,但北京周邊地區的燃煤總量卻是3.5億噸。“你都減完了,也沒有大用。”

  他說,大氣污染如果不從整體上進行調整就很難,“污染沒有邊界,也沒有簽証,也沒有戶口,隨便想上哪兒就上哪兒。”

  其建議,應該像美國的南加州空氣質量委員會、歐洲的空氣質量委員會一樣,成立一個京津冀空氣質量委員會,由副總理牽頭,各大市長參加,拿出GDP的一部分給這個組織來進行空氣治理。

  對於公眾而言,王躍思說,“不要成天罵街,說政府不作為,走路罵開車,開車人罵堵路。”他說,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坐公共汽車,少吃燒烤的東西,少吃爆炒的東西,總能有些用。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

  兩次重污染:PM2.5上升速度更快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賀克斌表示,和以前的霧霾天相比,這次重污染過程,加上本月上一次重污染過程,都具有PM2.5上升速度更快的特點,其原因初步判斷是污染物排放多和大氣擴散條件不利導致。

  賀克斌說,這次重污染和上一次重污染都持續時間長,最開始污染是區域傳輸為主,此后因為污染物擴散不出去,以本地為主。

  他說,雖然現在北京採取了應急措施,但單個地方的應急措施隻能對重污染起到緩解作用,“這麼大范圍的污染,應該整個區域採取應急措施,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賀克斌說,在過去,羅馬、米蘭等歐洲城市都曾經在重污染日時採取除必要的特殊車輛外,全城“無車”的措施,“這個過去是有過的,但必須得有個預案,必須有替代的別的方法。”他說,“現在雖然有個應急方案,但細化的准備還不是很充分,特別是區域聯動方面基本還沒有做起來。”

  他表示,奧運會期間,為了國家形象,能夠做起聯防聯控的應急機制,而這個應急機制之后都一直沒有做起來,他說,現在,霧霾天本身也是國家形象問題,更重要的是百姓的健康問題,更應該把聯防聯控尤其是應急機制做起來。

  霧?

  昨日,不少網友貼出了鬆樹枝“樹挂”的景色,市氣象台高級工程師張明英解釋,“樹挂”在氣象上稱為“霧?”,指的是當氣溫處於0℃以下時,因為霧的存在,樹上出現凝華形成晶體的現象,其分成兩種,溫度低的時候呈晶狀,溫度稍高一點時呈粒狀,但無論如何,都要在大霧天,且溫度低於0攝氏度時才會出現。

  “吉林鬆花江那個特別有名的霧?,我們跟那個性質是一樣的,隻不過它那個更好看一些而已。”張明英說。

分享到:
(責任編輯:盛卉、段欣毅)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