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日報《實地見証·雷鋒正能量全國尋訪25任雷鋒班班長》報道小組,自踏上巴蜀大地第一天起就如墜雲霧裡。2012年12月3日,我們從南充奔赴成都。在這裡,等待我們的是第8任“雷鋒班”班長、現任四川省糧食學會秘書長——曾樹林。
傍晚時分,火車到了成都東站。
按照曾樹林在電話裡的指引,我們來到糧食大廈。一位個頭不高、身穿紅色羽絨服的中年男子微笑走來。“你們是從沈陽來的吧?我叫曾樹林,‘雷鋒班’第8任班長。”“雷鋒班”班長就像一張名片、一個心靈感應器,散去我們的陌生感。“我和其他雷鋒班長不一樣。”曾樹林說。
一個“小廣播”,知青也精彩
知青歲月,是曾樹林獨立人生的開始。
1969年,18歲的曾樹林與其他城市學生一道,來到寶興縣東風公社戰斗一隊插隊。在其他知青為眼前的艱苦環境暗自神傷、無助掙扎的時候,曾樹林卻從鄉親們渴盼的目光中,讀懂了現實——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就不愁看不到希望。
回城探親時,曾樹林請人用一台“紅燈”牌收音機改裝成了擴音器,為當地村民安上了廣播。為安廣播,他第一次走進原始森林伐樹。在抬頭望不見天的森林中穿行了一個多小時,他才找到適合作線杆的樹木。
個子不高的曾樹林獨自扛回了一棵一百二三十斤重的樹干。
人們從廣播裡聽到來自北京的新聞時,越發對這個小個子刮目相看了。
40多年過去了,當地村民還記得這小個子知青。兩年前,曾樹林和知青朋友故地重游,回寶興看望那裡的村民。老支書和家人一眼就認出了他,眼含熱淚拉著他的手,有訴不完的衷腸。
曾樹林又是第一個離開寶興縣的知青。入伍那一天,村民步行幾十裡,送他到縣城。
一任“老班長”,讓他很受益
援老(撾),是曾樹林人生中無法回避的經歷。
面對“早穿棉,午穿紗,晚上凍得直咬牙”的氣候,面對連綿陰雨,面對濕疹、皮膚騷痒的折磨,曾樹林像當年適應知青生活那樣迅速適應部隊生活。他以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忘我地拼搏,當滿手滿腳的血泡被厚厚老繭所取代后,曾樹林在異國“火線”入了黨。回國后不久,曾樹林成了“雷鋒班”第8任班長。
特殊的經歷考驗了他,鍛煉了他。
“我這個人,做事喜歡‘琢磨’。凡事琢磨透了,啥都明白了,接下來就是一個字:干!”在曾樹林看來,“雷鋒班”班長的經歷,只是過程,不是資本。他常告誡自己:不要整天頂著雷鋒的光環過日子,老老實實做人才最重要。
在糧食局當倉儲處副處長期間,曾樹林經常到各地檢查。他從不看企業提供的水泥標號、標塊,而是親自到工地上走一走,用手指敲一敲、劃一劃,就知道質量如何。他說,在“雷鋒班”搞過那麼多年的建筑施工,這功夫還是有的。曾樹林說,干事要腳踏實地,不能求“名”。“要像花生一樣,把自己默默地埋在地下,結著豐碩的果實﹔不要像蘋果那樣,還沒等成熟,就把自己炫耀於枝頭。”
一聲“曾大哥”,讓他很受用
“沒有部隊,就沒有我今天。”
曾樹林干得順風順水的時候,趕上全國大裁軍。他從正連職崗位轉業,回到了四川老家。“地方給了我舞台,我才唱出了精彩的戲。”他說,要感謝在部隊特別是在“雷鋒班”的那段生活,那是他“提升”的基礎。
他說,在“雷鋒班”最大的收獲是,知道了怎樣做人。
“不論當官也好,做事也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管住,管不住自己,前邊就是懸崖。”這些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曾樹林一直在糧食系統工作,從秘書到科長,從辦公室主任到處長,到現在,即使退休了,他還一直擔任著四川省糧食協會、糧食學會的秘書長。他把處世哲學歸納為:“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不貪不佔,才是做人的本分。”有一次,他到基層去調研,單位領導見了,讓員工做飯,請他在單位食堂吃。“我特感動,吃得特香。覺得就像是朋友請你到家裡吃飯一樣,那是認可,信任和偏愛。”
在全省糧食系統,一大部分人都認識他,都叫他“曾大哥”。
“曾大哥”這個稱呼,讓曾樹林覺得很受用。
一個“偕薛覓”,讓他很自豪
2011年,曾樹林年滿60周歲,加入了退休老人的行列。
悠閑時,他經常和夫人到江邊,泡上一杯茶,帶上一本書,認真地讀,慢慢地品味。休息時,他偶爾到書城去翻翻書。“看書看皮,看報看題。凡是對我能產生吸引力的書,我都看。雷鋒‘釘子’精神讓我受益。現在,我對‘釘子’精神有了新解,那就是:躺著不如站著,站著不如看著,看著不如學著,學著不如做著。”
他還是在不停地忙碌著。曾樹林說,轉業到糧食部門后,他一直在主辦《糧食問題與研究》雜志。直到現在,他被反聘為四川省糧食協會、糧食學會的秘書長,繼續用筆名“偕薛覓”為雜志撰稿。
“偕薛覓”——曾樹林,退休了還是愛琢磨事兒。
記者呂良德
(來源: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