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代表稱提升防災能力應加強城市規劃--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各地要聞

北京市人大代表稱提升防災能力應加強城市規劃

2013年01月24日09:54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市人大代表、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主任張衛星說,北京防災減災的基礎工作正在提升,但在應對7·21特大自然災害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他建議,北京應進一步加大城市規劃科學論証,從城市規劃上加強綜合防災、減災功能。

  張衛星表示,近幾年北京推廣社區應急廣播等社區防災減災應對,這些應該在全國推廣,包括社區的應急逃生線路,電子地圖的編制,都體現了大都市在應對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基礎工作正在提升。

  張衛星介紹,去年7·21特大自然災害后,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專門來到北京,對北京的防災減災工作進行了調研,目前調研的結果已經提交給北京市。“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隨著北京城市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現有的城市規劃功能和布局上,已經不能適應綜合自然災害風險防范的要求。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把這個問題歸納了一下,重點體現在4個方面。”

  問題

  1 城市排水系統受到破壞

  張衛星說,第一個問題是城市快速發展和北京原有的自然地理格局(主要是原有的水系網)之間的矛盾在加深。“城市化大量佔用了農地,硬化了路面,這對於城市的排水系統有很大的破壞。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這種矛盾正在加劇,這種加劇也影響到了災情。”

  2 遠郊基礎設施欠賬嚴重

  第二體現在城市的快速發展與遠城區基礎設施落后的矛盾在加深,遠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欠賬。張衛星說,7·21后重點對房山、門頭溝等一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做了調研,遠郊區往往是流動人口集聚的地方,也是基礎設施薄弱的地方,更是管理相對疏漏的地方。“這些地方一旦發生災害,往往會造成群死群傷。”

  3 微地形地貌被局部改變

  張衛星認為,第三個問題是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局部的改變了一些微地形和微地貌,這種規劃和微地形的改變,也加劇了局地的災情。“比如一些高速路、環路在設計過程中沒有科學考慮到這些改變會人為地加劇災情。如京港澳高速積水的路段,本身就靠近河道,但建設成了下凹式的立交,這也加劇了積水的情況。”

  4 城市設防標准相對滯后

  第四個方面是城市快速發展和滯后的城市設防標准的矛盾。

  張衛星說,傳統的排水管網都是按照一般的防洪標准來設計的,但對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如果局部遭受了類似於7·21這種重大自然災害后,本身設防水平、設防能力很有限,這也人為造成了災害的放大效應。

  建議

  應加強應對巨災能力建設

  張衛星說,下一步北京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大城市規劃科學論証,在論証過程中,更多的考慮到加強綜合防災、減災功能。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大城市應對巨災的能力建設,北京在這些方面相對比較薄弱。他舉例,在日本東京,無論發生多大的地震災害,能夠提前10秒鐘發出預警。10秒鐘可能對人員疏散有很大困難,但可以挽救很多生命。提前10秒預警,可以把運行中的列車等第一時間停下,避免因為地震或其他災害發生群死群傷﹔也可以把燃氣、天然氣等各類基礎設施第一時間關閉。

  對話

  防災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新京報:北京應如何加強應對巨災的能力?

  張衛星:應完善生命線通達能力、預案建設、應對措施。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要從城市發展的規劃上進一步完善。

  新京報:北京是不是該提高防災減災的標准?

  張衛星:不能一概而論。應按風險設置防災標准。一個地區的地震風險很低,就沒必要對建筑都要求8級或更高的抗震設防。

  新京報:這項工作應該誰去做?

  張衛星:全國27個省市區都設立了減災委員會,國家有國家減災委員會,北京的工作都由市政府應急委指導。應急不僅應強調應對,也要從整個災害鏈的角度考慮。(記者馬力)

分享到:
(責任編輯:賈玥、段欣毅)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