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待解
春節前能否如期載客運營存疑
此次事故會不會影響昆明地鐵1號線南段在春節前按計劃實現載客運營?昨天下午,昆明軌道有限公司發布第二份通稿,但尚未對市民關心的這些問題作出解答。
車頭為什麼會受損?
從目前媒體拍攝到的事故車輛畫面來看,列車受損最嚴重的是車頭,擋風玻璃被撞裂,車頂有刮痕。官方給出的說法是地鐵脫軌。記者查詢資料,脫軌指的是車輪在列車運行時離開鋼軌,如果真的只是脫軌的話,為什麼車頭會有被撞擊的痕跡?
什麼原因導致脫軌?
據專業人士介紹,脫軌的列車很難復原,通常需要使用大型的鐵路起重機才能將脫軌的列車擺回到軌道上。如果事故列車發生脫軌,出事列車如何被擺回到軌道上的?因為無論事故發生點是在隧道內,還是在有防護網路段,大型鐵路起重機顯然都無法操作。
載客運營是否會調整?
昆明地鐵首期工程南段列車的空載試運行是從2012年11月5日開始的,按照之前的計劃,試運行情況正常的話,在春節前這一路段會實現載客運營。這次事故發生后,載客運營的時間是如期實行還是可能推后?目前,這些問題都不得而知。
昆明地鐵早有應急方案 《乘客指南》方便易記
為保安全,昆明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建立有一系列應急措施,同時還需要乘客密切配合。
比如,地鐵列車在運行時遇到故障停車,乘客千萬不能扒門離開車廂進入軌道。因為故障的種類較多,而且上次開出的列車是否清除等都可能影響乘客安全。正確的做法是,依照司機或救援人員指示從列車緊急出口疏散或從打開的車門、疏散平台疏散。疏散時大件物品行李請留在車上,以免阻礙疏散。切勿擅自跳下軌道以防觸電,穿高跟鞋的乘客需脫鞋以免扭傷。即使全部停電后,列車上還可維持45分鐘到1小時的應急通風。
此外,在春城晚報和昆明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獨家合作推出的《昆明地鐵乘客指南》中,對地鐵應急進行了闡述:“列車臨時停車時,留在原地聽廣播﹔站好扶穩是關鍵,避免開車就摔倒﹔突然狀況若發生,紅色按鈕叫司機﹔無時切勿圖好玩,影響司機不應該﹔列車出現緊急事,冷靜等候是第一﹔根據司機的指引,正確操作和撤離﹔車站內有逃生圖,留意線路和裝置﹔著急切莫人擠人,聽從安排和指引﹔地鐵站內人流多,萬一被盜尋幫助﹔車站設有警務室,第一時間可出警。”(張勇)
安全觀察
地鐵發展如何才能不“脫軌”
昆明地鐵事件,只是眾多地鐵安全事故中的一例。近年來,地鐵塌方、透水、地陷、站台漏水、列車追尾、受WIFI信號干擾等事故頻繁發生。
網上披露的一份通報顯示:2011年6月到10月,有關部門對多個城市的在建軌道交通工程項目督查發現,在建設管理、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第三方檢測等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城市軌道交通專家、上海大學終身教授戴世強曾經撰文指出,地鐵事故頻繁發生乃是我國地鐵建設超常速發展的結果。戴世強指出,我國地鐵超常速發展,掌握的地鐵技術卻嚴重不足,尤其是地鐵線路控制系統,基本依靠引進,有的還是“黑匣子”,一旦出現問題,維修、重整都很困難。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院副研究員李曉龍指出,我國地鐵發展速度快、線路運載負荷高、運行經驗較缺乏、管理技術人才跟不上,地鐵出現故障可以理解也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城市如何反應。
“地鐵就像新軟件,城市就像電腦,要把軟件協調地安裝到電腦裡面。”李曉龍建議,地鐵在建設的前期研究中,應與城市現有交通系統互相匹配。在運行過程中,既要考慮正常工況,也要應對故障工況,建立有效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比如發生故障后如何科學有序疏散站內人群,如何與公安、醫院等部門聯動等。
針對地鐵核心技術問題,城市軌道交通專家建議,要及時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實現。即使是從國外引進相關設備,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及時消化,打開“黑匣子”,或者整合成自己能完全掌控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故障發生。( 新華社)
(來源:雲南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