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老北京人“冰上走”的樂事【7】--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老照片:老北京人“冰上走”的樂事【7】

2013年01月08日08:32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2013年01月08日 08:32:22| 責任編輯:蘇影| 來源:北京日報

▲乘坐“冰床”的北京人。英國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攝於19世紀70年代。

  這個冬季,北京遭遇30年來最低氣溫。“冷”成為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不過,北京人冬天有冬天的樂和事。有道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今天,恰逢“三九”第一天,我們就帶您重溫一下老北京人“冰上走”的樂事。

  看過《甄嬛傳》的觀眾一定記得,安陵容失寵后苦練滑冰。在皇宮中一年一度的“冰嬉大典”上,她以一場艷驚四座的“冰嬉之舞”,重新贏得了皇帝的寵愛。作為一個來自東北的民族,“冰嬉”的確是滿清的“國俗”。

  清軍入關以后,為了保持八旗子弟的本色,清政府對“冰嬉”十分重視。每年臘八前后,受過訓練的八旗子弟都要舉行一場正式的比賽與表演,即“冰嬉大典”。冰嬉大典中,除了集體隊列表演外,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個人競技部分。金雞獨立、鳳凰展翅、蜻蜓點水等高難度動作,絕不亞於今天的花樣滑冰。1894年冬天,清王朝舉辦了最后一場冰嬉大典,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帶領群臣,在北海漪瀾堂前觀看了全套的冰上節目,並在典禮結束后降旨獎勵。不過,此后甲午戰敗、變法失敗、八國聯軍……清王朝陷入危急存亡之秋,再也無暇顧及冰嬉了。

  不過,由於官方的大力推動,冰上運動在北京民間落地生根。這項最早以冬季練兵為目的的活動,漸漸演變為一種民間娛樂活動。

  晚清時,京津一帶曾流行一種自制的冰鞋,俗稱“凌鞋”。它由兩塊木板組成,上面分別釘著細鐵條。人們將木板緊扎在鞋上,便可在冰面上如履平地。每逢數九寒天,水面結冰,滑冰高手們就會聚集到護城河冰面上,穿著凌鞋參加滑冰比賽,“如星馳電掣,爭先奪標為勝”。據說,有人曾穿著這種自制的冰鞋,清早從朝陽門出發,順著河道一路滑到通州,回來時手上端一碗通州的醬豆腐,以示自己跑了個來回。這也成為老北京冬日一景。

  民國建立后,北海公園成為最早開放的天然冰場。每逢冬日,冰面上紅男綠女,“化裝競走,亦足以傾動一時”。初學者摔上一個屁股蹲兒,老北京人幽默地稱之為:“老太太鑽被窩兒”。對於溜冰,不僅年輕人趨之若?,老人小孩也不避嚴寒。據說,上世紀30年代北海冰場上曾有位名叫吳桐軒的老人獨領風騷。他身穿巴圖魯大坎肩,在冰面上來去自如,表演“朝天蹬”等溜冰絕技,引得外國游客嘖嘖稱贊,並為他拍照留念。

  清代,人們還會在冰面制作“冰床”。所謂“冰床”,就是人們用大塊木板,在下面安上鐵條,由一人拉繩在冰面上拖行。由於它形狀似“床”,因此得名。人們既可以利用“冰床”出行,也可以用於運貨,還有的專事游樂。專供皇帝乘坐的冰床,四周挂有黃色幃帳。舊時皇城內外,什剎海、護城河等凡有冰面的地方,都有冰床的身影。后來,隨著護城河水量的減少,冰床才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文/李樂樂

  本版圖片由徐家寧、張巍、中山公園管理處提供。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