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就“集中供暖”展開可行性論証--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不妨就“集中供暖”展開可行性論証

2013年01月07日09:38        手機看新聞

  在武漢市今年的兩會上,罕見低溫天氣讓“集中供暖”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有政協委員表示,武漢不集中供暖不會死人,但會留不住人。不少優秀人才因為太冷而沒留在武漢。(1月6日《武漢晚報》)

  室外天氣太冷而希望室內更加暖和,在科技手段日顯發達的今天,實為人之常情。武漢推進“集中供暖”,其實未必非要拿流失掉的優秀人才來証明其急迫性,普通居民同樣需要過一個溫暖的冬天。推行“集中供暖”,也未必非要在地域的劃分上找到依憑,隻要當地的居民意願足夠強烈,財力足夠支撐,技術條件足夠實施,方案論証足夠細致,同樣可以有理有據。現在,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取暖設備,政府如果要做,關鍵隻在“集中”二字。

  那麼,該如何“集中”呢?這個話題既然提出很多年,民意基礎已經具備,不妨就其可行性進行具體的論証和探討。目前,武昌多個小區已實現商業化區域供暖,由民企投資建設管網,利用武昌、青山熱電廠的發電余熱來取暖。再加上燃氣空調服務、地源熱泵供熱、居民自行安裝分戶式採暖系統等等,享受多元化集中供暖的人口超過40萬人。這些不同的供暖模式,應當能給供暖的集中及擴大提供借鑒和思路。

  首先是如何解決熱源供應問題。據12月3日《湖北日報》報道,從2008年至今5個冬季,武昌區的集中供暖隻有前年、去年正常供暖,主要原因是遭遇能源瓶頸。今年天然氣缺口加大,電廠無熱可供,改燒煤又得漲價。所以,用什麼能源來供暖,如何保証供暖的可持續性,是論証“集中供暖”重點之一。

  其次,隨著老房拆遷和新小區的修建,能夠提供集體供暖的社區肯定越來越多。武漢市發改委估計,到“十二五”末,力爭集中供熱服務人口超過百萬。那麼對於缺乏供熱設備及管道的老舊社區,以及為數不少的經濟適用房、保障房、廉租房,集中供暖該怎麼搞?是逐步改造?還是並不一律提供?還是通過貨幣補貼的方式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還有,推行“集中供暖”每家每戶該承擔多少成本?這既涉及到居民個人的實際開支,也涉及到政府和市場在供暖這一塊該分別扮演什麼角色。是作為一項基礎市政建設由政府多出一點,還是作為一項商業計劃由市場來定價?恐怕這也一時半會難以說清。武漢市發改委就曾表示,“政府如果參與集中供暖,就應該是全市大面積集中供暖,這才符合公平原則。但全市集中供暖,從鋪管到熱源籌集,是一龐大工程,目前政府財力難以承擔。”

  當然無論如何,“集中供暖”眼下已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呼聲和趨勢。上述諸多問題的解決,也有賴於它真正進入決策層視野之后,得到精心的設計和規劃。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武漢已經大步進入地鐵時代,相信距離“暖氣時代”也不會太遠。(林坤)

(來源:武漢晚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