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最后一天,京滬廣不約而同發布異地高考實施方案。這走出破冰的第一步,卻引發爭議。
異地高考邁出第一步,過渡和漸進是必然的。“門檻”如何設置,是異地高考改革最難把握的度——與之前各省份具體的“學籍、社保、固定住所”等條件相比,京滬廣的異地高考方案門檻被外界普遍認為偏高。
北京方案,盡管向外地戶籍學生開放了2013年中等職業院校及2014年高等職業院校錄取考試機會,然而由於“大學本科部分還沒有放開的計劃”,被詬病為“最高”門檻。而在廣州,這一過渡時間指向2016年。安徽則設置了隻須“高中階段完整學籍”,即可異地參加高考的“最低”門檻。
一高一低背后,是京滬廣在外來人口比重不斷增加的現實趨勢之下,戶籍居民和外來人口間教育資源的博弈。
異地高考方案的門檻設定,是“小步快走”的連續低門檻,還是“大步跨越”的單一高門檻?這既牽涉到城鎮化進程中人口控制與城市矛盾的融合,又牽涉到教育公平的公眾擔憂。
現實的壓力是,京滬廣的公共服務資源能否承載隨遷子女的增長?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0%。2011年北京市常住總人口為2018.6萬,其中,常住外來人口佔到1/3。在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就讀的隨遷子女近50萬人,佔學生總數近半。
從發達國家特大城市的發展進程來看,人口高速增長一般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北京、廣州、上海的人口短時間內的急劇增長,使本來應該在長時段內解決的矛盾被濃縮、集中並放大。
在這一城鎮化推進過程背景下的異地高考政策制定,門檻不應是“高而堵”,應該為“低而疏”。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調研指出,北京市人口調控政策要充分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不能繼續利用行政的優越性使自己成為改革的孤島,降低對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
異地高考最大門檻是公平。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已超過1200萬人,確保他們享有和城市學生一樣的入學機會,正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就教育公平而言,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高考改革的方向就是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以推進高考改革的精神解決異地高考問題,而不是僅僅根據流動人口的多少、高考指標的平衡、本地教育資源的承載能力等“不能碰的問題”來設置高門檻,是異地高考方案思路公平的關鍵。□文/屈一平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