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燈之爭:關鍵在提高"不闖"的可控性--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黃燈之爭:關鍵在提高"不闖"的可控性

2013年01月06日09:11    來源:東方網    手機看新聞

  不出預料,元旦起實施的一批新法新規中,最惹起爭議的,還是“最嚴交規”。而交規中最具話題性的,則是“黃燈規則”。因為新規加強了對闖信號燈的處罰力度。黃色信號燈本是用來淨空交叉路口的:黃燈亮時,已越過停止線的車輛可在黃燈期間繼續通行,未越線的不得通行。

  而1日起實施的新規123號令,“闖黃燈”將被依法罰扣6分。也就是說,你膽敢或不慎闖兩次黃燈,分也就“自動清零”,又該回爐了。從網上和媒體反饋來看,黃燈新規第一天,隻要知曉新規要義的駕駛員,基本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開個車都心驚膽戰,和交通燈斗智斗勇。

  即便如此,施行首日還是一度出現一些交通混亂。比如見黃燈急剎,各地追尾事故多發﹔實際操作中,因物理慣性和車制動性,司機普遍反映很難掌控見燈即停﹔還有網友稱這還將給本就擁堵不堪的交通再次添堵。(1月2日《新京 報》)

  雖然交管局解釋,考慮到車輛制動距離、安全車距等因素,黃燈亮時,隻要車身任何部分已越線的,可繼續通行,不應認定為闖燈。其實,這應和之前約定俗成的“搶燈”習慣一致。

  只是“闖黃燈扣6分”新規驟出,倒是對那些開車一向安分守紀的“膽小”司機,造成莫大心理壓力。前日晚上就有京城網友發微博晒自己以身試法的慘痛案例,見燈急剎,然后被后面一車追尾,大假第二天怕要耗在保險理賠上了。他還提到,和北京出租車師傅聊黃燈規則時,的哥的京式幽默還是那麼內涵亮眼:“黃燈規則最終多半不了了之了,不信你等節后保險公司上班看看。”

  有好事網友以北京城為例算過一筆賬,假設兩公裡一個交通燈路口,假設都是十字路口,那麼就有近6000交通信號燈。那麼不管是取消黃燈,還是改用數字指示的信號燈,包括重新布線,改造整個智能交通信號系統,最后投入的直接改造資金都是個天文數字。這還不包括交通質量和上班時間損耗等隱性成本。

  而在北京交管部門表示,暫不考慮安裝倒計時信號燈等前提下,也有媒體小編親自駕車微體驗了一把。發現就算所以信號燈都是正常情況下,要百分百不闖黃,隻能在進入距燈30米內時,車速降至10公裡內,還有保証隨時能正常剎住。如此則開車完全變成一種高度緊張的強迫症狀態,這不但不利放鬆駕駛心情,似乎也不大好根據路況適時調整車速,快車代步的舒適性就大大降低了。引來爭議,也就在所難免了。

  其實,嚴守交規,以嚴格執法來培育良好的汽車和交通文化,增強公眾守法意識,減少交通事故,這些大家都是拍手稱快,樂見其成的。關鍵在於,如何讓嚴規合乎民情,讓守法不是一件高成本高難度的事兒,增加守法的可控可操作性。這才是黃燈規則帶給我們的深層思考。嚴規不是為了釣魚執法,遵守交通信號指示,是切實可行且簡便易行的,這才能保証每個駕駛員都能嚴格遵循。

  增加黃燈規則的可控性,不光是信號燈改造的技術性問題,而是在此類法規出台前,應該有一個廣征民意,讓民意前置,提前介入相關博弈,集思廣益,互相妥協,最后達至一個都可接受的平衡的過程。隻有法律法規,都是利益相關群體早已達成廣泛共識性的可操作性的東西,執行起來才會順風順水,才不會一波三折,或者半途夭亡。

  黃燈規則如是,其他公共政策亦如是。而深圳暫不處罰機動車闖黃燈,完善細節,進一步緩沖,循序漸進改革,也是一種提高政策執行可控性的現實路徑。李曉亮

(來源:東方網)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