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集中供暖話題陡然升溫 "怎麼取暖"是個戰略問題【2】--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南方集中供暖話題陡然升溫 "怎麼取暖"是個戰略問題【2】

2013年01月05日09:47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落后的採暖方式何必復制

  在江億看來,不僅南方不該搞集中供暖,甚至北方也應該考慮改革供暖方式,從集中轉向分戶安裝取暖設備:“這個問題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出發考慮。”

  江億說,實際上,集中供暖是我國過去以燃煤為主的能源消費方式下不得已的選擇。如果是以煤為燃料,無論是熱效率,還是爐渣處理,都決定了不能每家每戶燒火。但如今,北京越來越多靠天然氣作為熱源。天然氣的特點是清潔、輸送方便,而且家用天然氣爐的熱效率甚至高於集中供熱。

  江億曾經做過調查,北京一戶普通民居,如果使用家用天然氣壁挂爐結合暖氣片取暖,整個冬季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的耗氣量是8立方,明顯低於集中供熱的11立方。而且,居民想用就用,自由度、舒適度都更高。

  江億說,建筑節能與生活方式關系非常大,中國目前非常需要營造一種能發揮使用者自行調節能力的供能方式。集中供熱的話,老百姓缺乏節能的動力。而分戶供能模式下,經濟杠杆自然會引導人們選擇最舒適最節能的採暖方法。

  徐強說,南方人的習慣是不願24小時開空調,不願意全屋開空調,基本上是人在哪個房間,就開哪裡的空調。這是價格杠杆在起作用。這種空調使用方法非常綠色,而集中供能很可能毀掉它。

  尋找更綠色更經濟的“溫度”

  不僅在國家層面沒有再搞集中供暖的可能,即使從居民節省支出的角度出發,集中取暖也沒有優勢。

  江億課題組曾搜集了大量居民家庭實測數據。他說,在長三角地區,一套典型的100平方米住宅,如果24小時開空調,可以維持20℃的室溫。這樣,每個冬季的電費支出大約在2500至3000元。而在北京,同樣面積的住宅,冬季向熱力企業支付的取暖費用是每平方米25-30元,與此基本一致。

  江億提醒說,當南方居民羨慕北方的暖氣時,也不能忽略他們為此支付的費用。雖然我國南北冬季氣溫相差甚遠,但取暖能耗差不了多少。原因在於:南方人更習慣於開窗通風,冬天也不例外,這會造成熱量散失﹔此外,南方的建筑保溫標准較低,牆體保溫性能遠不及北方。

  徐強也認為,如果採用集中供暖模式,等於強制人們24小時使用暖氣。換句話說,許多家庭的舒適度提高,但採暖支出會大幅上升。更別說集中供熱需要大規模建設管路、破壞已有裝修等弊端。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制冷與低溫研究所所長王如竹為上海市民如何更溫暖地過冬開了一個較為經濟的藥方。他說,上海人有時感覺空調制暖“不給力”,與室內機安裝方式有關——室內機出風口一般離地較高,若非長期制熱,熱空氣易集中在天花板附近,下肢特別容易感到冷。但現在有企業已開發出出風口貼近地面的空調,可以讓市內空氣循環更合理。另外,一種制熱原理與空調類似的地暖設備也已面世,它能將水加熱到30℃左右,新裝修家庭可以在室內布置盤管,讓熱水加熱地面來取暖,熱效率比燃氣壁挂爐更高。

  除了改良空調,王如竹和薛飛都比較推崇所謂“分布式供能”的模式,也就是在城市的某個片區內建造一個既能發電、又能利用發電余熱為商業建筑和住宅供暖的綜合能源中心。這種模式的能源使用效率比單純制熱或發電都要高,但要形成經濟性,必須合理配置各種用能單位的比例,讓這個機構產生的熱和電可以在全天24小時都找得到用戶,而這牽涉到城市的總體規劃布局。任荃 許琦敏 張懿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