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阻礙了收入增長?
內需疲軟、出口不旺、投資需求減弱……2012年,世界經濟感冒,中國經濟“打噴嚏”,與此相關的就業市場和資本市場受到“牽連”。
——經濟增速趨緩,就業崗位減少——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降低。
“經濟增速趨緩對就業的影響已經顯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說,城鎮新增就業增幅自4月份以來有所下降,企業招聘崗位有所減少。
據悉,今年我國城鎮需就業勞動力有2500萬,而新增崗位隻有一千多萬個。人多崗位少,限制了勞動者的“議薪”能力,更降低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不是不想漲薪,而是‘力不從心’”——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盈利水平下降。
國家統計局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年增速在10%左右,比去年的13.9%回落近4個百分點。不少中小企業反映,盈利水平普遍更低。
一些地方早已感受到壓力,截至3季度,20余個省份公布的本年度工資上漲基准線普遍在14%左右,而在2011年和2010年,這個指標均在20%以上。
——投資渠道單一,理財異化為投機——財產性收入增加難。
“股市裡賺錢越來越難,有點閑錢卻不知往哪兒投。”很多百姓都有類似的感嘆。
來自美聯儲和中國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90%的美國家庭擁有個人金融資產,其中各類養老保險、個人信托產品等佔家庭金融資產的比例超過80%﹔而在中國,家庭金融資產的70%左右為銀行存款,對金融衍生品的投入幾乎可忽略不計。
投資渠道單一、回報率不佳還催生了“炒房族”,不乏因投機一夜暴富的案例。
“增加財產性收入一定要提防‘馬太效應’,即加大貧富差距。”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一是要拓寬居民理財的渠道,二是要通過“限購”、擴大房產稅試點等措施防止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制約以炒房獲得財產性收入的方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