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拼爹”引發不滿
雖然大部分畢業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其中50%的人對自己的就業狀態不滿意,他們抱怨收入低、待遇差、專業不對口、沒有發展前途等,這導致畢業生跳槽現象頻繁發生。畢業半年內有27%的本科畢業生跳槽,而大專生則有48%跳槽﹔畢業三年內61%的本科生跳過槽,79%的大專生跳過槽。98%的跳槽行為都是主動提出離職,而非雇主解雇。
和這種“不滿”相比,另一種“不滿”更顯刺眼。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選擇傾向發生明顯轉變,最理想的就業選擇從高收入的外企轉變為高福利和高穩定的體制內單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體制內就業崗位競爭十分激烈,然而,與外企就業崗位競爭不同,體制內就業崗位競爭存在著暗箱操作、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拉關系走后門等不正之風。
用畢業生的話來說,要競爭到體制內就業機會是要“拼爹”,一些公開招聘是為某些人“量身定做”的“蘿卜坑”,而大部分應聘的人都是“陪練”,即使考分和面試都是第一名也需要“運作”(走關系、行賄)。雖然不清楚這類不正之風到底有多嚴重,但在畢業生和其家長看來這類現象普遍存在。幾乎每一個畢業生都能講述幾個這類故事,有些是其親身經歷,有些是他們的同學、朋友、熟人或親戚的遭遇。隻有“有關系”、“有背景”的人才能當公務員或進國有企業,這幾乎為大部分畢業生所認同。
“這種印象如此強烈,以至於有些家長在給子女填寫高考專業方向時聲稱,某些專業不適合其子女,因為這些專業的主要就業領域是機關和事業單位,而他們缺乏相應的社會關系,難以幫助子女進入這類單位。”此項研究負責人說。
同樣的,很多畢業生也有類似想法,他們因沒有相應家庭背景而不敢競爭這些就業崗位,那些應聘公務員和國有企業工作崗位失敗的人,紛紛抱怨招聘背后的“貓兒膩”,並且猜想競聘上崗者的家庭背景。這種現狀激起眾多畢業生的強烈不公平感,同時也導致他們對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招聘的公正性產生質疑。
不過,體制內就業者也並非事事如意。就業的最初幾年,能在體制內獲得工作機會的畢業生感到他們是幸運兒,不用像其他同學一樣在市場競爭中焦慮掙扎。但工作大約5∼7年時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會產生焦慮,對體制內工作感到不滿,抱怨工作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挑戰性,人際關系復雜,職務晉升機會競爭不公平和不公開,收入低,等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