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揭秘中國EMBA:難逃“企業家俱樂部”之名--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媒體揭秘中國EMBA:難逃“企業家俱樂部”之名

2012年12月20日07: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商學院:排名靠前,品牌不足

  從全球商學院的主流國際排名來看,中國商學院正在一路高歌猛進。

  2012年10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簡稱FT)公布了2012年的全球EMBA項目排名。13家中國商學院的項目進入前百強,6家入圍前20強。10月18日揭曉的由歐洲權威商學院排名機構環球教育(EDUNIVERSAL)發起的“2012年度全球最佳商學院”排行榜中,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擊敗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位列遠東地區排名第一。

  而在10年前的FT排名中,100個學校裡,隻有1%的頂級學校來自亞洲。5年前,排前30位的院校也隻有一家來自亞洲。

  這對於隻有20年歷史的MBA(工商管理碩士),特別是隻有10年歷史的EMBA(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項目來說,無疑是振奮人心的消息。但問題是,中國管理學教育是否真正做到了國際化,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

  排名背后,EMBA難逃“企業家俱樂部”之名

  12月16日,復旦大學EMBA項目10周年慶典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能容納800多人的會場座無虛席,甚至有人坐到了地上。10年前,第一屆復旦EMBA學生是在當年中國第一高樓金茂大廈舉行的開學典禮,據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回憶,當時頂住各種壓力在中國第一高樓舉行首屆開學典禮,就是想在項目創立之時表明一個願望,復旦要做與中國高度相符的EMBA項目,要做世界最好的中文EMBA項目。

  事實上,在中國,盡管系出同門,起步剛剛10年的EMBA項目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有20年歷史的全日制MBA項目的發展。

  在FT的全球EMBA排名中,頂級的10個EMBA項目中有3個是中國內地的商學院,其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排名第4位。

  而在MBA項目的前100名中,隻有兩所中國內地的商學院,其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排在第24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排在第54位。

  “中國EMBA項目可能是目前在商科和管理方面唯一的一個取得卓越地位,並且獲得世界認可的項目。”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認為,這與中國的EMBA學生構成不無關系。在西方,讀EMBA的多為中層管理者,而中國學生一般是40多歲的高層管理者,他們願意付很高的價格讀EMBA,使EMBA項目成為中國很多頂尖商學院最大的收入來源。

  在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看來,無論是從錄取學生的比例,還是學生的質量上,EMBA項目都已主宰了中國商業教育的市場,吸引到了最出色的學生。但他認為,這是由很多特殊原因造成的。比如,很多成功的中國企業家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或者根本沒有時間參加全日制的學習項目,因此願意花高價來“補課”。

  另一方面,EMBA廣受詬病的“俱樂部效應”依然沒有得到太大改善,層出不窮的與商學院有關的花邊新聞似是一種印証,“連我們都不知道,這些學生為什麼要參加這個培訓項目”。張力奮說,EMBA項目的質量控制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余明陽教授看來,EMBA的學費被屢屢推向新高,但在高昂的學費背后,大量教師卻忽視了對中國企業和市場現狀的研究,這使得不少高端學員對課程感到失望,因此,不少EMBA項目才成了企業家俱樂部,“有些EMBA課程最活躍的並非課堂討論,而是學生組織的高爾夫俱樂部、雪茄俱樂部、紅酒俱樂部、茶藝茶道俱樂部等聚會場所”。

  全日制MBA項目才是商學院的未來

  余明陽認為,正是由於中國商學院在實踐教學方面的不足,導致商學院遠離中國的市場環境,這也大大減弱了商學院學生對母校的依戀和崇敬,學生與母校的關系往往僅限於和幾位明星教授的私人關系,他們對母校的教學水准、師資能力、知識提升水平的整體評價並不高,捐款、捐贈也相對不足。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則注意到,全日制MBA的畢業生比起EMBA學生來說,往往更願意參加校友會、講座、論壇等活動,也有著對學校更高的忠誠度和歸屬感。

  比起EMBA來,全日制MBA的學生多是企業的中下層人員,學費也低廉得多,但准入門檻更高,需要通過嚴格的外語、數學考試,進行全日制或脫產學習。

  然而,從排名上看,全日制MBA項目的發展被EMBA遠遠甩在后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EMBA項目在FT排名中排在第7名,MBA排名則從3年前的第8位下降到了第24位。

  張維炯說,全日制MBA項目是商學院裡最為艱難的項目,因為學生佔用了最多的硬件、軟件資源和授課時間,但它仍然是MBA教育的未來,“不管我們EMBA排名有多高,MBA排名有多低,我們也將盡全力參與MBA的排名。這些學生的數量不夠大,學費不如EMBA收的高,但這是我們學院的未來,也是社會的未來。”

  EMBA真的達到國際化了嗎?

  以EMBA項目為引領,國際化成為了商學院的普遍趨勢與不二選擇。2002年,中國推出EMBA教學體系時,也是全球EMBA走向國際化的飛躍期。

  商學院國際化的諸多表現包括:爭相進行EQUIS、AMBA、AACSB三大認証,學術成果以美國權威管理學雜志計算,大量引進或柔性引進海歸背景的教師,與國際著名商學院聯合招收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學生,不再接收本國優秀博士生留校,確定比例開設全英文課程和雙語課程,並將這一比例逐年擴大,大規模選送青年教師赴國外進修,每年在中國舉行數百場國際學術研討……

  不過,余明陽對這種國際化持懷疑態度。2012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行的第五屆“管理學在中國”學術研討會上,他曾發出過這樣的疑問:“國際化是否等於美國化或歐美化,是否必須用美國人的語言、用美國人的研究方法,研究美國人感興趣的問題,在美國人認可的雜志上發表成果?”

  在余明陽看來,近10年來,中國各大著名商學院在歐美管理學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字激增,但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力和具有核心原創性的論文卻是鳳毛麟角﹔在國際上真正有影響力的中國管理學家尚為數不多,由中國管理學家提出的原創性理論和重大學術貢獻更是少之又少﹔大量引進的國外名校管理學教授只是利用假期和學術休假在中國兼一份職,拿一份薪水,裝飾一些門面,其發表的論文作者第一單位依然是其國外的名校。“我們努力在走國際化道路,但國際對中國管理學界的認同度並沒有顯著提高。”余明陽說。

  反觀全球,新加坡和香港地區的大學是走國際化道路的典型,但事實上,辦學的結果是成為了“不在美國本土上的美國大學”,或者是“美國名校商學院的亞洲分校”。新加坡某主管官員評論說,這些大學的國際排名的確在日益上升,但他們對本國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的貢獻卻在日益減弱,他們的學生需要用更長的時間在畢業以后來適應本國本土的環境和市場需求。

  中國商學院對本土案例研究尚十分欠缺

  余明陽認為,中國商學院目前的發展方式大多千篇一律,各學院做的發展戰略幾乎可以通用。而商學院隻有構成自己的獨特性,才能形成競爭中的不可替代性。在這方面,美國的頂尖商學院都堅持個性化發展,如哈佛大學堅持案例教學,芝加哥大學追求理論體系,沃頓商學院強調給學生廣泛選擇,耶魯大學注重社會管理,斯坦福大學關注創新創業……這種個性化的商學院發展定位,構成了美國商學院良好的社會生態。因此,中國的商學院有必要在個性化的道路上有所思考,有所探索。

  “我坐在清華MBA的課堂和哈佛商學院的MBA課堂上,感受鮮明,我們還差得太遠,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趕上。”錢穎一認為,盡管中國的商學院有著一流的生源,但課程設置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需要增加更多的溝通、批判性思維和推理的內容。此外,中國商學院的本土案例研究還很欠缺,“很多人在關注中國的新興市場和中國的發展,但是我們的案例研究並沒有趕上,清華大學過去隻做了10個案例研究,這些案例研究的質量和哈佛商學院的案例研究的質量是可以抗衡的,但是數量太少。”錢穎一說。

  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看來,本土研究的薄弱正是中國商學院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教材仍然是英美學界的。“我們要去參與這個游戲,去引領學界。研究生要能夠以中國本土的商業環境為背景,以中國問題為中心,開展原創研究,也不完全是寫英文文章,還要寫中文文章。我們幫助中國企業成長,也要讓學生了解中國,你要在這裡競爭,必須遵守這裡的規則。”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中國現在有280個MBA項目,400多家商學院可以進行MBA教育,每年畢業生人數近5萬人。而在美國,有1300多家商學院,每年畢業的人數是15∼18萬人。在印度,管理學教育爆炸式發展的20年后,也已有超過2000個MBA和EMBA的項目。

  兩年前,陸雄文被GMAT組織邀請擔任全球董事。在他看來,這意味著全球管理學界對中國管理學教育的認可。

  陸雄文覺得,現在中國的MBA教育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規模。他相信,未來無論是EMBA還是MBA的規模都會增加3倍。“要和美國一樣,首先要做到15萬MBA和EMBA畢業生。哈佛、斯坦福一半是為美國培養人才,一半是為世界培養人才,我想將來中國也會有這樣一天。但我們今天還遠遠沒有達到。”陸雄文說。

分享到:
(責任編輯:段欣毅、孝金波)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