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賈玥) 今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國際論壇2012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發布式在京舉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法規司副司長芮立新指出,養老金各地當年收支差距大是結構性問題,不要過度解讀。
芮立新說,在31個省市區裡,有20個地方當年養老基金結余率是正數,有11個省區是收不抵支,就是有三分之一的省區收不抵支。另外,當年最高的結余率是廣東的41%,差的最多的是黑龍江,當年收支結余率是負的53.8%,就是當年收的費用一半的額都不到。而結余率大於全國平均數的12個省區,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有幾個省情況比較例外,如寧夏結余率是31.6%,就是當年收的比支的多得多,雲南是22.4%。另外一個相反的例外就是天津,雖然屬於東部地區,但是結余是-28.9%。
芮立新認為,對於養老金各地當年收支差距不用做過度解讀,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時間段裡面的結構性問題,隨著時間推移,不一定還會這麼嚴重。
芮立新在分析贍養率地區間為何差距大時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區之間人口流動,尤其是外省市農村人口流到這個省的城市來了之后,明顯降低了這個地方的贍養率,尤其是制度贍養率。
“比如上海,2010年的贍養率是58.23%,2011年變成39.34%,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原因很簡單,在2011年上海是貫徹《社會保險法》,把外地戶籍流到上海就業的人都納入或者逐步納入了城鎮企業職工養老關系當中,一下子把贍養率降低了將近20個百分點,我想這是很鮮明的例子証明贍養率高低最主要影響因素還是跨省市之間人口流動以及農村往城市的流動。”芮立新舉例說明。
芮立新還認為,與其說養老保險基金現在地區之間不平衡是地區之間的問題或者危機,不如說是城鄉之間養老保險制度多元化的危機。城鎮企業職工制度贍養率的降低主要靠的是農村人口往城市流動,而且流去的都是就業人口,都是繳費人群。等這些人老了之后,他們養老怎麼辦?尤其是現在農村沒有流出來的這些人怎麼辦?城鄉之間的制度銜接現在比地區之間制度現狀更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