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賈玥) 今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國際論壇2012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發布式在京舉行,中國社科院專家鄭秉文在發言中指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數量越來越少,但是缺口規模越來越大。
鄭秉文說,過去的10年和5年,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從覆蓋面看,2002年繳費人數1.1億,2007年達到1.5億,2011年超過2億,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2002年退休人口3600萬,2007年4900萬,2011年4100萬。農村進步非常大,2002、2007年隻有6000萬左右,到了2011年底已經超過3億,城鎮基本養老基金2002年才1600億,2007年是7300億,到去年底接近2萬億,這是巨大的進步。
鄭秉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提到的有關情況:
第一,記帳額和空帳額都首次超過2萬億,記帳額在2011年超過2萬億,2010年是1.95萬億,記帳額在去年是2.2156萬億,它的空帳額去年是1.75萬億。這個在2007年是邁過一個大關,是過了萬億。
第二,當期結余去年是4130億,剔除財政補貼和非正常繳費之后幾乎等於零了,這說明制度的財務可續性存在巨大的風險。也就是說,2011年當期結余高達4000多億,但是剔除高達2200億財政補貼,再剔除補繳1500億,當年收支余額僅是300億,再剔除預繳的,再剔除清楚歷史債務,2011年結余幾乎是零。
第三,收不抵支的省份數量越來越少,但是缺口規模越來越大。當期收不抵支的數量越來越少,2002年是29個省份,2007年是19個,去年發展報告公布是15個(含新疆兵團),今年是14個(含新疆兵團),盡管這樣,財政補貼越來越多,從2002年450億到去年的2200億,前年是1954億。負債的省份雖然越來越少,但是負債額卻越來越大了。在2002年的時候才400億,現在是700-800億,這是另外一個特點。
鄭秉文認為,收不抵支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報告的主線,有四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各地的歷史債務不同,二是各地贍養率不同,三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四是勞動力流動的空間分布、聚集狀況不同。還有其他很多的原因,但是這四個原因是導致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第四,今天開始會在報告中發布一個指數,以后爭取每年增加指數指標,擴大發布指數的品種,旨在建立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建立一個可靠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衡量的參照系,指數名稱是“中國社科智訊·養老金指數”。
“是不是指標越高越好呢?比如可持續,毫無疑問廣東是第一位,浙江第二,寧夏第三,是不是寧夏第三位就很好呢?再比如說保基本,黑龍江居第一,往下有海南、青海等等,發達省份的福建、廣東、江蘇都墊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社會平均工資高一些,這樣導致替代率拉低了,替代率到底多少是合適呢?是特高好還是特低好?這也需要大家去思考,需要有制度設計上整體的一攬子頂層設計才好。”鄭秉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