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十八大至今短短一個月,網絡反腐掀起一個高潮,尤其是通過微博途徑,您怎麼看這個現象?
竹立家(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首先要肯定。公民社會是公權力的一個重要約束渠道,主要體現在公眾參與、公共輿論引導,網絡反腐是中國公民社會正在形成的一個重要表現。
過去不少聲音指責中國老百姓麻木、對政治不關心、參與意識差等等。網絡反腐的興起,體現人民群眾個人主體意識在增強,更關心公共事務,有自覺參與公共生活的願望和要求,而虛擬社會也為其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我們已進入信息時代,虛擬社會也反映了現實。網絡引領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讓人們的參與權、表達權、知情權、監督權有了一個現實平台。公共輿論對公權力的監督,越來越成為社會自淨的一個方式。
京華時報:越來越多人在網上進行實名舉報,您怎麼看這個發展趨勢?
竹立家:我個人認為,未來反腐實名舉報會越來越多。一方面公民自身的主體意識在增強﹔另一方面,實名舉報者在網絡中能感覺到不是在自說自話,而是背后有很多支持者,不是舉一人之力,而是舉群體之力。
所以我認為網絡反腐是不可阻擋的,對於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建設“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社會是一個重要推手。
京華時報:有人認為網絡反腐的作用被夸大,有陷入“網絡暴力”的危險,您怎麼看?
竹立家:任何國家、任何時代,我們都應該允許別人說錯話,尤其在網絡社會,有這樣
那樣的問題。在信息化時代,讓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是規則,人民言論是自由的。但你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我們要保護、支持,這是總導向。
京華時報:如果有人借此途徑惡意中傷、誹謗怎麼辦?
竹立家:現在幾乎是打一槍中一個,這說明我們公權力的腐敗現象已經比較嚴重,應當重視微博反腐、網絡反腐。建議相關部門做規范方面的調研,制定相關管理條例來規范網絡發言,也建議紀委、檢察院等相關部門建立公共的微博平台,讓大家舉報。
京華時報:您認為網絡反腐在整個反
腐體系當中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
竹立家:公眾反腐、輿論反腐,是反腐一個非常重要的平台,或者說是一個基本平台,是規范性的、日常性的、長期性的、行之有效的監督平台,能約束官員的行為,監督權力的運行,因此我們要積極動員老百姓參與,並使之機制化、規范化。(本報記者商西)
必須改進官方反腐渠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網絡反腐”這一表述容易引起歧義,會讓人們以為通過網絡本身就能完成反腐敗的全過程,更為准確的應是,普通民眾通過網絡這個平台來參與揭露腐敗信息,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然后反腐敗機構介入,查處腐敗,這是當前網絡反腐的過程。
任建明認為網絡反腐
在查處腐敗案件上的確顯示出了威力,“‘人肉搜索’等方法,對普通民眾的參與限制較少,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時空障礙。眾多人在很短時間內,把隻言片語、碎片式的信息迅速集中,形成強大的信息場。最近密集發生了幾件通過網絡進行反腐敗的事件,但我們也不能過度地夸大網絡反腐的作用。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繁忙,不可能每個腐敗信息都被廣泛、持續關注。通過網絡被發現並得到處理的貪官數量其實是很有限的。網絡反腐也容易陷入‘網絡暴力’,雖然政府、網絡運營商都在規范網絡信
息,但被曝光出來的信息不乏虛假的,比如誣告行為確實出現過,這其實是‘網絡暴力’。即使事情后來搞清楚,當事人也會受到很大傷害。”
任建明提到,國際上反腐做得比較好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特區等,其實網絡反腐並沒有那麼熱,這折射出網絡只是反腐的一個途徑,關鍵是要讓傳統的、官方的反腐敗渠道越來越有效率和公信力。
盡管最近幾年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也開設了網絡舉報腐敗的渠道,但作用沒能顯現。任建明認為,必須改進官方反腐敗的渠道,通過體制改革創新,把其中一些沒有發揮的潛力,比如群眾參與,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反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終要靠制度。
據央視網
本報漫畫謝瑤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