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12月11日電(記者 關向東 王子謙)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簡稱監委會)主任遲福林11日在海口接受中新社獨家專訪表示,紅十字會的轉型改革有助其重塑公信力,同時也是中共十八大后推進社會組織改革的重要信號。
備受關注的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日前正式成立,中國(海南)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出任主任委員,該監督委員會將承擔對紅十字會的社會捐贈款物使用、資助項目等進行監督的職責。
“當下,社會公眾對人道主義援助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紅十字會的轉型改革同需求仍不相適應。”遲福林指出,以紅十字會為代表的中國社會組織存在的問題:官辦行政化色彩太突出,很難反映社會公眾利益﹔社會組織的公信力不夠,透明度不高,社會對其缺乏廣泛了解﹔社會組織如不能代表公眾利益,就會失去自身活力,“紅十字會監委會成立目的之一,就是聯系社會各個方面,更進一步參與社會事業。”
關於監委會人員構成,遲福林表示,目前成員代表性有待加強,未來有可能吸引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代表參與。
遲福林介紹,監委會從五個方面進行監督:一,對紅十字會行動計劃、工作計劃和安排進行監督﹔二,對一些重大事項及與社會相關的重要事件進行調查監督﹔三,參與紅十字會重要活動﹔四,聯系社會公眾,收集意見建議﹔五,獨立發表監督報告。
遲福林說,監委會將推動紅十字會採用國際慣例公布財務收支情況﹔摒棄內部審計,由獨立的第三方進行財務審計﹔監督其日常財務收支情況,促使其按照國際性社會組織運作﹔委員會還將建立日常辦事機構秘書處,及時詢問收支情況並提出質詢﹔委員可兩人以上成立特別工作組,進行查賬和質詢,並向委員會公布調查結果。
“如果社會監督委員會能夠有效地發揮獨立監督作用,就可能為社會組織轉型改革積累經驗,探討有效的路徑。”
遲福林表示,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國際化的社會性組織需要具備三要素——運行機制社會化,而非行政化和官僚化﹔廣泛的社會參與平台﹔運作堅持公開性和獨立性。他說,紅十字會首先要恢復、提高、樹立公信力,而后找出有效渠道讓大家參與,“社會組織的改革和管理創新,十八大后處在起步階段,設立社會監督委員會就是嘗試改革的動作。”
“社會組織管理創新面臨許多重大課題,也是未來改革的重點和焦點。”遲福林介紹,國家已把紅十字會作為社會組織綜合改革試點,怎樣去行政化,實現社會性的回歸,成為重大的轉型課題。他表示,紅十字會的轉型改革對內可重塑公信力﹔在國際上,也是中共十八大后社會機構改革的風向標,是推進社會組織管理創新和改革的重要信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