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羅陽·記憶--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綜合報道

沈飛·羅陽·記憶

■ 本報記者 李超  

2012年12月06日22:38    來源:中國航空報    手機看新聞

南朝文學家江淹的《別賦》有雲:“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沮喪慘戚之態,莫過於幾日來,沈飛人談及與羅陽同志生離死別時的神情。

這個冬天,沈飛人成為一群欣享戰果的凱旋之士,沈陽人成為一群欣慰驕傲的光榮市民。遼寧人為了見証“遼寧艦”而慶賀,中國人為了身為中國人而自豪。

而這一切,因為羅陽的猝然故去,增加了一分悲壯。

對於沈飛員工來說,一切都痛得真實。羅陽生前的同事、朋友在追錄往日時,曾有人黯然表示,不敢相信,也不願回憶。在他們眼中,羅陽是一個低調的人,“作為沈飛一把手,連影像資料留下的都很少”﹔但對訪問的每個人,羅陽對他們的影響都歷歷在目。

“這麼弄不行”

“羅陽同志就是這麼個人:不只是把工作當工作,而是當成他自己的事。”沈飛復材中心副書記、高級工程師徐英志說,“一位老同志和我通電話時對我講,其實要說典型,沈飛遍地都是忘我工作的典型,而這些工作者的品質在羅陽身上是集中的體現和升華。”

“這麼弄不行”,是羅陽常說的一句話。“對工作問題,或者誰報了一個議題,或者干部隊伍作風轉變的事,他覺得不合適,就會這麼說。”在徐英志的印象中,羅陽總是能發現問題,並及時提出。“以前我們做工作時也經常聽到他說,后來就嚴加小心了,逐漸改進了,后來就很少聽到這句話了。實際上他老是這麼說,一個是對很多事都有思考,包含了很深的憂慮,再一個,也體現了他的責任心。”

羅陽過世后,徐英志在羅陽的家裡,曾看到一位總師一天之內去吊唁了六次。“唉,好多事情,一一列舉很難。公道都在人心裡。”

“胡叔,真不容易”

“他能與普通工人打成一片。”在沈飛數控加工廠銑床工胡長國眼中,羅陽做過的兩件事讓他意外地感動。

“有一次我在機床邊干活,他的秘書直接找到我,說羅書記要向我了解一線職工對升職、漲工資有什麼想法。”胡長國說,“廠裡有骨干,有技術帶頭人,有專家。羅書記能讓他秘書專門跑到我那兒,就公司政策征求一線職工意見,這種以人為本的態度讓我非常敬佩。當時我就想,以后沈飛有什麼難題,我都要努力把它干好。”

“后來還有一次,羅書記把‘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讓給了我,他親自把優秀獎章放在我胸前,並且語重心長地說:‘胡叔,真不容易。這個‘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的獎章,我們沈飛有10多年沒有生產一線職工獲這個榮譽,我們都得珍惜’。”

11月8日,最后一面

沈飛數控加工廠廠長張輝清楚地記得,11月8日上午11時30分,羅陽到了廠裡對數控信息系統、信息化做專題調研。“那是見到羅總的最后一面。”張輝說。

“羅陽是用細節說話,在很多事上對管理細節特別注重。某個指標去年是多少,今年提高了多少,都要有精確的數據。”從數控廠來看,每次羅陽來,技術進步、投入情況和管理提升,都是要問到的方面。產品生產難度增加,羅陽去數控加工廠的次數也變得頻繁。10月份,看到羅陽的時候,張輝覺得他“確實比較疲勞”,“臉色不是太好”。“11月8日是羅總出差前一天,從別的部門來到廠裡,特別還對信息化管理,提了很多建議。”

“以前,數控加工廠的環節屬於生產的‘瓶頸’,這幾年不但不是‘瓶頸’,還能提前完成,生產交付速率上去了。”在張輝等職工看來,羅陽的管理理念起到了大作用。而11月8日的這最后一面,更是留下羅陽最后形象的定格。

分享到:
(責任編輯:楊鐵虎)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