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前瞻:中國式政改期待攻堅克難--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十八大前瞻:中國式政改期待攻堅克難

2012年11月07日09: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11月6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在北京為前來採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舉行招待酒會,來自港澳台地區的記者在酒會上交談。中新社發 廖攀 攝

  中國式政改有著自己的步伐和節奏。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持續推進,海內外對於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的關注和期待也越來越高。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進入“深水區”,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中國再次站在了改革的關口。

  “政改滯后是深化改革的最大攔路虎”,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改革不能光靠經濟領域的“單兵突進”,為避免改革目標的低效率重復,必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多次論及政改,他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

  一直以來,中國政改的官方議程是明確而清晰的。從“政治文明”寫入十六大報告,到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大會講話中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論述,“政改”一直是中共政治文件和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

  輿論對於中國政改的鼓與呼也已持續多年。2010年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后,《人民日報》曾連續刊發署名“鄭青原”的文章明確指出,中國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

  當今中國正面臨深刻轉型,社會利益格局日益復雜,階層思想觀念趨於多元。當改革向縱深推進時,面對民眾多樣的訴求,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社會成本已不可同日而語。

  過去十年間,中國經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但國民經濟指數與幸福指數的增長卻並不協調,社會變革的“喜氣”與“怨氣”並存。改革鏈條環環相扣,不少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經過長期積累,似乎碰到了“天花板”。

  “當利益格局被扭曲,就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同時擔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的汪玉凱說,改革不能懼怕“傷筋動骨”,要敢於動既得利益的“奶酪”。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則公開指出,改革攻堅,難在對改革者自身的改革。

  中國式政改不是“改不改”,而是“如何改”的問題。面對體制機制的瓶頸,改革的難點也成為中共決策層“攻堅克難”的突破口。

  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看來,黨政關系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而解決的途徑“要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汪玉凱也特別強調,中國政改必須找准“頂層制度建設”的切入點,同時“要防止公權力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工具”。

  為此,中共高層已經勾勒出一條“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徑。從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到十七大報告的“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中共對於政改的論述不斷深化,但不變的是“積極穩妥”的基調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方針。

  全面推進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改革有困難,不改革會更困難。”《人民日報》在十八大前推出的“鍛造我們時代的精神氣質”系列評論指,“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關鍵環節、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勢在必行。”

  在總結建黨90周年的歷史經驗時,中共高層將“精神懈怠”列為長期執政“第一位的危險”,直指各領域中的“改革疲勞症”、“麻痺症”。其在深化改革凝聚“共識”的同時,意在掃除部分人“在河中央”徘徊的猶疑和顧慮。

  正如中國總理溫家寶在2012年兩會記者會上所言,“改革隻能前進,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都沒有出路”。

  中國式政改絕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將從國情出發,循序漸進地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面對13億人口的現實國情,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復雜多變。如何攻堅克難,在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之間找到平衡,將在今后一段時期考驗中共執政者的智慧和魄力。(記者 陳孟統)

分享到:
(責任編輯:王?、楊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