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們暢想十八大熱點 凝聚共識推進深水區改革--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代表們暢想十八大熱點 凝聚共識推進深水區改革

張然

2012年11月07日08:09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代表們暢想十八大熱點凝聚共識推進深水區改革

  代表報到。張斌攝

  明天,十八大將召開。代表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希望哪些問題寫進報告?他們對於小康社會如何理解?如何推進深水區的改革?代表們暢所欲言。

  答題者

  ◎楊鳳一

  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

  ◎吳永虎

  銀川市金鳳區魏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孫素芬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

  ◎厲莉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副庭長

  ◎佟麗華

  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

  ◎劉林

  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您最希望哪些內容寫進十八大報告?

  “我最關注公民道德建設”

  楊鳳一:我特別希望傳統文化的保護、支持,包括非遺的保護能夠納入十八大報告。因為我本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感到這十年來,我們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但是對於如何保護、如何傳承,我們非常希望有一套系統的規范性的制度體系來指引方向,使我們的目標更加明確,傳統文化的保護也要形成規劃。

  吳永虎:民生問題是群眾最盼望解決的問題,希望能夠將更多的民生方面的內容納入其中,比如說下崗工人、困難戶等群體,希望報告能夠關注他們。

  孫素芬:我最關注的是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民素質和民生改善。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們今年實現了糧食九連增,用佔世界7%的耕地和佔世界6%的水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特別不容易,科技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有關九連增研究結論顯示,科技在糧食增產方面的貢獻全國達到80%以上,單產的貢獻率超過65%。在耕地面積減少,人口對糧食的需求增大的情況下,隻能靠單產增加,靠科技創新。因此特別希望國家重視在這方面的政策投入,給予保障。

  厲莉:我最關注公民道德建設,還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另外一個是我作為一名法官,比較關注司法公信提升和司法權威的樹立。我曾兩次捐獻骨髓,以道德模范的形象走入公眾視野,我又是一個基層法官,這兩個身份我常常在思考,他們的結合點在什麼地方?日常生活中,我發現一種現象,因為我的第一重身份,很多當事人知道是我承辦的案件,很快就會達成調解協議。我就問他們為什麼?他們回答說你都能給陌生人捐獻骨髓,你是一個好人,所以你是一個好法官,所以你說什麼我們是服的。實際上中國老百姓傳統以來就有一種“青天文化”。他們可能不會知道一部好的法律,但是人人都知道開封有個包青天,青天和良法之間我們如何選擇?我認為司法公信提升和司法權威樹立可以探索一條新路,那就是通過法官道德品行的提升,讓老百姓信任法官,信仰法律。

  佟麗華:我更關注普通群眾問題,包括農民工、未成年人保護、福利制度、公益事業發展等,或者說弱勢群體面臨的問題。同時我關注依法治國的問題,我們國家過去明確了依法治國的目標,今后應該關注具體制度的落實。還有社會建設的問題,這是我們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之外非常重要的領域。這個問題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健康的社會組織的培育。就像沒有企業經濟無法發展一樣,社會建設的發展有賴於健康社會組織的培育。

  

  目前很多專家都在討論深水區的改革,您認為目前哪些是最為迫切的?

  “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識使改革深入”

  劉林:深水區的改革是各種利益格局的重組和博弈,改革向前每推進一步都非常艱難。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舉例來說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問題,很多地方還存在資源換產值,犧牲環境的代價發展經濟的傳統模式。如何把傳統的GDP轉化成綠色GDP?改起來難度很大。我認為通過黨代會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識,凝聚深水區改革的共識,使改革深入。

  楊鳳一:深水區的改革最關鍵的是人的思維的改變。比如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最關鍵的是把握人們對市場的需求,管理的方式方法應該有新的改變。從一種體制轉到另外一種體制,不能說國家給了資金,扶持五年、十年,但是換湯不換藥,如果這樣扶持下去是無底洞。必須要有管理理念、思想意識方面的轉變。

  佟麗華:整個社會我關注的是公平公正。

  分配機制也好、腐敗問題也好,市場秩序也好,弱勢群體的權益也好,歸根結底是實現公平公正的問題。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要分兩步解決,第一步從黨和國家的角度來講更加重視科學立法的工作,科學的制度設計一定要貼近百姓、能夠操作、能夠執行,不能是空中樓閣。第二步,法律制度一旦確立必須堅定貫徹執行,不論是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您如何理解小康社會?最關注的指標有哪些?

  “農村人口對實現小康非常重要”

  楊鳳一:其實我最期盼的是在人的文化素質和個人修養方面達到一定的水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不提高會制約人方方面面的發展。

  吳永虎:我是個種地的農民,我覺得我們的小康社會的實現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十年當中黨和國家為農民辦了很多好事,取消農業稅是對農民農村最大的支持。同時,提出的老有所養對農民很有好處。最開心的是在我們地方很多的農民都住上了跟城市小區一樣的樓房,這是我們盼望已久的。我家今年五月份也搬了樓房,原來住農村那種磚房,沒有上、下水,現在寬闊明亮,有上水有下水。農民的保障水平提高了,有病了報銷達到60%到70%。

  孫素芬:關於小康社會我特別期盼農民素質提高的問題。

  我們國家農村人口佔了一半,到2020年我們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這50%以上的農村人口是我們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他們對於小康社會的實現非常重要。比如專家的科研成果要想變成農民手裡高產量的品種必須要把農民培養成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有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89%是初中以下,大專及以上隻佔到1.2%。北京的數字要好一些。2006年的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時間是8年,北京是10年。但美國是18年,相當於我們研究生都畢業了。當然他們不僅僅是系統的學校的培訓還有職業教育,這直接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北京提出科技和文化雙輪驅動,您認為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如何實現雙輪驅動的發展?

  “需要能傳遞正能量的文化”

  孫素芬:雙輪驅動是提高未來經濟發展的很重要的驅動力。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我們現在很多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不是在學校和家庭裡,而是在文藝作品中,因此文化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我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需要一種能夠讓大家昂揚上進的、能夠給大家傳遞正能量的文化來推動。

  劉林:北京提出雙輪驅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三個北京”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長遠規劃的基礎上提出的發展戰略。反映了北京當前經濟、社會整體的發展狀態到了一個需要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推動的階段。前幾天到一個科技企業參觀,他們把沙漠裡的沙子做成透水磚,變廢為寶。還有通過加入沙產品之后使石油的採出率增加,地下水抽採量大幅度下降。這是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結合。從我個人角度講,我們的學校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培養未來市場非常需要的,特別是能夠反映科學和文化創新發展趨勢的人才,為北京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採寫 本報記者張然

分享到:
(責任編輯:仝宗莉、楊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