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3日09:14 来源:人民网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世界充满好奇,时代不断追问。
人民网重磅推出“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寻找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
发挥“网红”效应,故宫承担文明互鉴重要使命
如今,故宫的“红”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故宫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人性化。对此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游客。“我以前也来过故宫,我觉得现在故宫的服务更完善、更人性化了。”采访过程中,一位游客介绍,故宫内标识牌的内容介绍越来越详细,即便没有专人讲解也能比以前更深入地了解故宫。
实现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转变,在单霁翔看来,最重要的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方便观众为中心。“我曾经用诚心、清心、安心、匠心、称心、开心、舒心、热心这八个词,来总结故宫博物院应如何服务观众这一问题,其本质是要求故宫博物院要采用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目的是让故宫文化资源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单霁翔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故宫的“红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博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近年来,故宫率先趟出了路子,积极发挥“网红效应”,带动了一大批国内文博机构积极创新、推陈出新。
荒漠与戈壁中的敦煌莫高窟,是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建立壁画保护的科学技术体系和数字档案,及时对壁画进行对照,监测受损情况,并同时建立“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实现了全球分享,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
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外界合作开启“国宝耀中华”系列活动,通过手机互动操作活化再现馆藏《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鳌山灯会、燃放烟花等场景。今年,国博又推出“福禄寿喜财”棒棒糖、“吉金之飨”浮雕巧克力等文创食品,并与商务时装品牌开展授权合作,以当代视角诠释国风,让“国博文创”持续升温。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创,连点成线,由线及面,如火如荼。
对内,故宫是“先行者”“领头羊”;对外,故宫更是承担着与不同国家友好往来和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正如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强调的那样,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从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开始,故宫博物院共组织实施了200余项重大文物对外展览交流项目,展品足迹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人数超过1亿人次。此外,故宫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2015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主办了“紫禁城论坛”,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馆长及来宾相聚紫禁城;2016年10月,故宫博物院邀请来自中国、埃及、希腊等文明古国的政府官员、文化学者,共同举办“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通过了旨在传承人类古老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太和宣言》。
故宫,不仅是朱红高墙内的宫阙亭台,更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明互鉴的“排头兵”。如今,曾经不知庭院深几许的故宫,已成为寻常百姓和国内外游客可以自由出入的“网红”打卡地,那些“藏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也依靠创新完成华丽转身,成为男女老幼茶余饭后能聊、爱聊的话题。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下,回望600岁故宫的“网红”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既是一条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网红”之路,也是一条自我革新、科技创新、推陈出新的文化自信之路。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自我调整,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老百姓,让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活起来”,让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走出去”。
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郑欣淼曾说:“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我们希望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涌动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存在,而不仅是雄伟的房屋和冰冷的文物。这需要更多的博物馆主动靠近群众,不断拓展公众感知文化的渠道,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年群体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走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期待,故宫之后能有更多的“网红”博物馆,成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汲取文化营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