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3日09:14 来源:人民网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世界充满好奇,时代不断追问。
人民网重磅推出“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寻找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
搞文创、上综艺,“年轻化”的故宫火速“出圈”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故宫、走进故宫,是故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向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就需要用一种生动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加以表达。”单霁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破题的关隘。
在“年轻化”的道路上,故宫文创一马当先。
2013年,“故宫淘宝”进行了改版,加强了页面设计和故宫文化元素的利用,整体设计、文辞用语更加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2014年,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刊登了《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一文,风趣幽默的语言、活泼可爱的表情包改变了年轻人对故宫的刻板印象。“画风”的转变,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
“朝珠耳机”获得2014年“中国最具人气的十大文创产品”第一名,《故宫日历》成为越来越多人家中的必备年货,今年年初故宫口红引发抢购热潮……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故宫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将文化底蕴与时尚潮流完美融合。迄今为止,故宫已推出万余款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格调”的代名词。
故宫文创产品。人民网实习生 杨祎珺摄
“年轻化”的故宫甚至进军了“影视圈”。
《上新了·故宫》既有新意、又有新知,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让人眼前一亮。在第一期节目中,年轻演员邓伦和周一围组成常驻的“故宫兄弟”,再加上“皇后娘娘”蔡少芬,共同实景探索“皇帝的秘密花园”。观众在“看热闹”的同时,也不耽误涨知识。在专业领域,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和工作人员张介鸣便受邀为大家讲解文物知识、科普文物保护。节目讲古而不泥古,让观众大呼过瘾。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程军说:“《上新了·故宫》是要告诉大家,其实600年的故宫有一颗年轻的心。”
从一系列“故宫萌物”文创产品,到《上新了·故宫》等影视节目,故宫一改过去正襟危坐的形象,紧扣年轻人的笑点、泪点、兴趣点推陈出新,赢得了青年群体广泛的“点赞”。近日,故宫博物院又新推出连环漫画作品《故宫·回声》,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动漫创新大赛,直接向年轻网民征集创意,把最具青年人特色的智慧纳入创作。
回顾故宫的“年轻化”道路,故宫确实是在“投年轻人所好”,但这种“投其所好”瞄准的不是眼前的经济效益,而是吸引青年一代更多地参与进来,一系列“操作”让“故宫活了”、让“文物活了”,“逆生长”的故宫自然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故宫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80后、90后已成为故宫博物院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的游客占到了40%。只有更多的青年人关注并参与进来,文博和文创事业才能有新的源头活水。这样的故宫,想不红都难。
文物获“新生”、自己会“说话”,科技范儿让故宫红得更久
不论是扩大开放面积、增加展出文物,还是推出周边文创产品和影视作品,这些终归是“外力”。激活故宫馆藏文物的生命力,让文物自己“动起来”,让文物自己会“说话”,这一切都离不开新科技的赋能。
2016年末,故宫文物医院正式挂牌。在文物医院,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让文物修复工作如虎添翼。文物修复师们借助小分子结构设备、热性能设备、应用文物CT机等先进设备为养心殿佛堂内原已黯淡的唐卡做了“全身检查”。在先进设备的支持下,放大100倍后的唐卡,每一根金丝银线都看得清清楚楚,确保了每一处细节修复都尽可能不走样。
2019年2月19日,对故宫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这种大型灯光活动,会不会对建筑和文物造成损坏?”兴奋之余,不少人都表示了这样的担忧。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灯光秀”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考虑到要避免因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因此,通过设定不同的灯光强度产生光影对比,使其在夜间自然产生立体感,从而达到“见光不见灯”的布光效果,既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紫禁城的夜间风采,也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坏。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科技的进步,不仅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了便利,也不断创新、丰富故宫的“表达方式”。近年来,故宫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虚拟的时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真实紫禁城同样辉煌的“数字故宫”。当故宫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被公众所触碰,古老的文明也随之被科技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019年7月,“融古铄今 无界未来——数字故宫发布会”举行,故宫推出数款数字产品。其中“数字文物库”在公布186万余件(套)藏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首批精选了5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进行公开;“故宫名画记”以数十亿级像素的超高清影像和流畅的缩放查看体验,让观众可以更加便利地一览故宫名画;“数字多宝阁”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全方位地展示文物的细节和全貌,观众可以零距离“触摸”文物并与之互动。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中,通过运用三维扫描全息数字采集技术、全息存拓技术等,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凌家滩玉版玉龟也“动”了起来,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消除了“横亘”在文物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让观众与文物更贴近。
科技的力量,不仅可以让年久失修、“蓬头垢面”的文物光彩焕发,还能在大型活动中为故宫提供更多的呵护;科技的创新,带来更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手段,让人们近距离聆听文物的故事。600岁的故宫,从未与科技靠得如此之近,当国宝插上科技的翅膀,尘封的过去也变得清晰,遥远的未来也变得触手可及,搭上科技“便车”的故宫,将“红”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