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城:邛海水 清又美
“快看,那是紫水鸡,小声点可别吓着它。”走在前面的邛海湿地公园讲解员突然兴奋地小声招呼我们,只见芦苇丛中一只漂亮的紫色水鸟,正沐浴在阳光里悠闲地整理着羽毛。紫水鸡被誉为“最美水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鸟类红色名录。
一只紫水鸡正沐浴在阳光里整理着羽毛。(朱虹 摄)
水鸟是湿地的精灵,是指示湿地质量的重要标志。“鸟儿才是这里的主人,从2013年到现在已有近20种水鸟新种,对环境最为挑剔的紫水鸡、白琵鹭、彩鹮、中华秋沙鸭等珍惜水鸟选择邛海湿地繁衍栖息,是对西昌生态环境最好的赞许和证明。”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军如是说。
“邛海水、清又清,清是妹妹的眼睛;邛海水、清又清,这是西昌的眼睛。” 乘着竹筏,我们来到了邛海湿地景区“梦里水乡”,刚被鸟儿晃了神,又让歌声勾走了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位身穿粉色花布衫的女渔夫正划着乌篷船,徜徉在邛海深处。
女渔夫叫方正芬,今年51岁,家住邛海边的团结村。从2011年8月开始,方正芬就在湿地划船唱渔歌,她总说,“回去了,邛海又慢慢回到小时候的样子。”
“我的父辈都是邛海渔民,七八岁就跟着父亲下海去耍,那时候邛海的水清澈见底,舀起来直接喝。”方正芬说,渔民们下海,不光是捕鱼,摘菱角、捞海菜、抠莲藕都是生机,“邛海是渔民的命根子。”
上世纪90年代末,凉山州颁布《邛海保护条例》,对邛海开始最严厉的保护。2009年起,邛海开始实施“退塘还湿、退田还湿、退房还湿”工程,西昌市通过对邛海周边五乡一镇的9000余户村民、3万余人实施生态搬迁,全面实现“人退湿地进”。
“曾经,我们担心回不到过去。”杨军说,“这些年西昌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划生态红线,环保工作全面实施后,湖滨带生态系统逐步恢复,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从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至局部Ⅱ类。”
“以前,你很难看到有人来邛海边健身,现在每天早晚都有很多人散步,这里成了市民和游客休闲锻炼的好地方。我们的的确确看见保护邛海后,带给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方正芬说,“搬家,是值得的!”
每天早晚都有很多人来邛海漫步,这里成了市民和游客休闲锻炼的好地方。(朱虹 摄)
如今,邛海已成了西昌的一张新名片。这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全年空气优良达360天,宜居环境持续提升,迎来了新客人。
在邛海国际老年社区,住着许多来西昌养老的客人。“过去五年,我们是在海南过冬,但我脆弱的膝盖难以抵抗雨后的潮湿。”来自成都83岁的张黎告诉记者。老伴陶正章在一边接着说,“成都的冬天阴冷潮湿,海南的雨季难以适应,昆明的社区又在旺季涨价。没想到,住到西昌后,她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她养病、我养生,我们共同养老。”陶正章满意地说,“以后每年都来。这儿阳光充足、四季如春、山峻水美、民俗风情浓,是个养生的好地方。”
如今,在旅游业的带动刺激下,依托生态资源,西昌正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加快海门渔村、观海湾、西昌新区等康养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以生态建设提升生活质量,真正让老百姓和普通游客体会到环境变化带的福利。
“要让‘西昌蓝’成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明珠。”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在采访中掷地有声。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近年来,西昌的一项项殊荣接踵而来。勤劳、善良、纯朴的“月亮女儿”们,正在为加快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新西昌而努力奋斗!
关于西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那么,请背起行囊,坐上那趟开往大凉山的列车,走进这座英雄之城、航天之城、月亮之城、生态之城!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