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之城:飞天梦 西昌梦
“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畔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身着航天工作服、皮肤黝黑的西昌发测站地面设备站站长黄玉林告诉记者,这是老一辈航天人在这里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西昌城北60公里处的峡谷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次又一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2007年10月24日,“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这里终成现实。大地轰响,群山颤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火尾,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拉开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序幕。从此,国人奔月的步伐再也没有停止,2010年10月1日、2013年12月2日,嫦娥二号卫星、嫦娥三号探测器也陆续从这里升空。
青山如黛,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从两山相夹的峡谷中走来,眼前突然出现一块群山合围的平地,两座巨大的发射塔直刺苍穹,天地间瞬间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这里海拔高、纬度低、年均晴好天气250余天,是建设航天发射场的理想地点。自1984年第一次发射至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活动已突破百次,创造了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等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是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之一。
被誉为“亚洲第一塔”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 号发射塔(陈曦 摄)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我们好多人都没有走出这大凉山。他们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黄玉林双目微微一凝,幽幽地向记者讲述了一位航天人的故事。姜秋江,1978年到西昌发测站地面设备站工作,负责卫星保障。1990年的某一天,因卫星厂房电动大门突发故障,影响了卫星的正常进出。姜秋江主动请缨,对大门进行紧急抢修,遗憾的是在作业时不慎从大门上摔下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2003年,他的儿子姜于也毅然来到这里,投身父亲曾为之献出生命的航天事业,走上卫星保障的岗位!
“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这就是我们的航天精神。”黄玉林以手作檐,遮住强烈的阳光,深情地望着远处熠熠生辉的发射塔说,他将和所有西昌航天人一道,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以首次发射的标准去执行每次任务,确保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因为有了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又称“航天城”。漫步城区,“航天”之名随处可见,不仅有航天中学、航天宾馆、航天幼儿园,就连贯穿城市东西的主干线也叫航天大道。“航天城”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更是这座城市的魂。
秋日的午后,航天大道四段火把广场北侧的空地上,一群孩子正围着张金龙嬉闹跳跃,脸上堆满不可遏止的兴奋,一场模拟火箭发射即将进行。
51岁的张金龙是地道的西昌人,曾参加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发射任务的守卫工作。张金龙从小痴迷航模,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很多市民争着把孩子送来学习,但他每学期只收5人,因为怕影响科普质量。
“别地方的人不懂航天常识不奇怪,西昌是什么地方?航天城!航天城的人不懂航天知识,开什么玩笑!” 张金龙说,“我作为西昌市民,又具备一定的航空航天知识,有责任有义务进行航天科普教育,尤其是对娃娃的教育。这些娃娃将来很可能就会走上航天这条道路。”
“技术组、发射组、跟踪组、回收组,各就位——” 张金龙以总指挥的身份发号施令。随着30秒倒计时结束后的一声“点火”响起,发射组按下按钮,“嗖——”的一声,“火箭”喷出蓝色的烟雾飞向蓝天。掌声、欢呼声响起,众人随后一齐奔向回收伞降落的方向。
孩子们在认真学习火箭发射知识(陈曦 摄)
西昌孕育了卫星发射中心,卫星发射中心也在反哺这座城市。西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副局长简朴告诉记者,西昌发射场是全国唯一对游客开放的发射场,外地人了解西昌,是从卫星发射中心开始的。有了卫星发射中心的带动,到西昌旅游的人数逐年大幅递增。仅2015年,该市就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50亿元。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