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呈三大亮点 人才要引得来留得住

人民网记者 贾玥

2016年08月25日09:24  来源:人民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涉及多项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新举措。

记者注意到,此后多地跟进出台新政,着力健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推进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体制改革。8月中旬,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这份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允许高校科技人员有条件到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其人事关系将可保留3年。

公开招聘、编制使用、职称评定自主权限扩大

《意见》指出,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

“近几年,尽管一些地方在人才管理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但用人自主权落实不到位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江苏省组织部门基层干部赵光亮注意到,不少地方人才工作仍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行政主导”模式,市场力量调动不足,政府唱“独角戏”的问题突出。

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看来,政府对高校、科研院所人事管理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单位编制、岗位总量、岗位设置、招聘、职称、工资总额、绩效工资总额、人员调配权等统得过严过死。人才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不能在自由竞争中优胜劣汰,不仅不利于提升科研创新效率,更难以冒出“高精尖”人才。

“用人者,己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该说,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用什么人以及怎样用人,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随着《意见》的出台,一些地方在今年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为事业单位自主用人权限松绑。

8月初,吉林省委组织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扩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主权。按照规定,对于5类高层次、高技能或急需紧缺人才,在事前备案的前提下,可随时自主发布公告、自主开展招聘。而对于特殊人才和基层人才,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招聘条件、确定考试方式。

6月,北京市出台文件表示,将全面保障和落实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职务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用人自主权。7月召开的河北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用人自主权,支持自主调剂使用编制、自主评审职称,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创业、兼职取酬。

在浙江,基层医疗单位的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已经下放,而且职称外语、论文、科研等不作为评价的必备条件。湖南逐步将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讲师、实验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着力为高等学校创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

“评用脱节一直是职称制度问题的一大弊端。政府管得太多,用人单位缺乏自主权,造成了‘用的评不上,评的用不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认为,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等有条件的单位,要鼓励他们自主评审,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在评定方式上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允许一所一法、一校一法,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

(责编:张玉珂)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