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警惕产业空心化【2】

鲁元珍

2016年05月05日08:2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警惕产业空心化

  新型城镇化,对于特大城市,需要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发展路径,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破解日益凸显的“城市病”;对于二、三线城市,则需要“产城融合”的加快发展,要用科学的用人机制吸引人、留住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着力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如何通过产业发展集聚人才,并形成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

  在专家们看来,新型城镇化不能只是“造城”,要避免形成没有产业支撑的“空城”“睡城”,就必须用“产城融合”的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只有产业先行,通过集聚产业来集聚人口,推动城市综合功能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首要的,就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尤其在新的区域发展中,城市里要有社区,产业发展要有园区,社区和园区要协调兼顾,同步建设。

  目前,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比如苏州工业园在规划中引入白地、灰地和弹性绿地,形成以“生态圈”为内核,在合理路径内分布居住圈、高科技工业圈和一般工业圈的四层结构;深圳华侨城在持续的建设中变成一座集旅游、居住、商务、工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海滨区。

  弱化“虹吸效应”需要制度层面加快改革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63.6%,东北地区为60.8%,中部地区为49.8%,西部地区为47.4%。

  按省区市来看,2015年,上海的城镇化率最高,为87.6%。北京、天津、广东、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位于全国前列,城镇化率分别为86.5%、82.64%、68.71%、67.35%、66.52%和65.8%,而排在最后的贵州和西藏的城镇化率仅为42.01%和27.74%。提高县以下小城镇的吸引力,是一道考题。

  事实上,一个时期以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各种资源汇集,人才流动的“虹吸效应”十分明显。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农民工流向,10%左右是在几大直辖市,真正在县城以下的这些小城镇的比例不到10%,在地级市以上的比例超过70%。除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集聚度的差距。

  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期间,各地把提升产城融合度作为一个重点——

  北京“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提升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和中心城区人口迁住”。湖北“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产城融合、四化同步”。福建“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化中心城市的城市风貌、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更新、精明增长”。

  按照最新公布的《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方案》,今年将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建立健全人、地、钱“三挂钩”机制,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促进户改成果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同时,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加快出台设市标准,赋予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此外,将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探索“市民农庄”等新型模式,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地钱房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试点地区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大胆探索、加快突破。

  新型城镇化不能只是简单的“造城”,从体制机制着力,加快改革步伐,新型城镇化正让更多人收获实惠。

(责编:程瑶(实习)、申亚欣)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