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5日04: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蚕食民生资金四大常见类型
“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把民生项目、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割一块、咬一口”
饭菜上桌,如果周遭环境不卫生,又无人看护,苍蝇往往会扑上来。
用这句话来形容民生项目、资金这块“大蛋糕”的遭遇,再合适不过。
今年5月,贵州省纪委通报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涵盖了城乡低保、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危房改造、粮种补贴、家电补贴等诸多民生资金和项目。
六盘水市医药购销领域腐败窝案:2005年至2015年,部分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经销商以“回扣”方式,大肆向县、乡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行贿。目前,该案涉案139人,其中党员干部119人,涉案金额179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全市69个乡镇卫生院院长落马,其中水城县33个院长全部涉案,另有14名前任院长涉案。
遵义市正安县乐俭乡套取扶贫资金窝案:不法商人以虚开发票套取项目补助资金、县乡领导干部以家属名义入股成立企业套取扶贫贴息贷款等,该案涉及20名党员干部,乐俭乡8名班子成员全部涉案,县扶贫办大部分班子成员涉案……
“通过近年来巡视发现和查处的问题来看,很多领域的民生项目和资金存在问题,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把民生项目、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割一块、咬一口,吃拿卡要、优亲厚友、贪污侵占等现象突出。”贵州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廖建宇说。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贵州全省财政支出3500多亿元,其中中央转移支付就达2100多亿元。中央转移支付主要集中在扶贫开发、城乡医疗、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然而,与日渐增加的民生支出形成反差的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并没有“水涨船高”。
“绝不能让蛀虫侵吞了党的民生福利,绝不能让群众身边的腐败败坏了党的形象!”贵州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宋璇涛说,“伴随中央和地方惠民政策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违纪违法案件在该领域也呈易发多发态势。自去年3月设立民生监督组以来,贵州全省已党纪政纪处分5944人,移送司法机关907人。”
围绕庞大的民生资金、项目,“苍蝇”“蚊子”扑面,“鼠患”频频,违纪违法手段百出、花样翻新。贵州省纪委通过对大量民生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分析,归纳出4种常见类型——
贪污受贿型:有的基层干部在项目建设中采用虚开发票的方式套取集体资金予以贪污;有的直接贪污低保资金、侵占群众退耕还林补助及五保补助金等。
截留挪用型:有的采取对上虚报冒领、对下隐瞒实情等手段,骗取涉农补助款;有的部门和单位截留专项资金,设立账外账等。
侵占资产型:有的借跑项目之名,“花集体的钱,办自己的事”;有的村收入不记账,隐匿集体收入,从中牟利等。
徇私舞弊型:有的在工程发包、招投标等环节敛财;有的在低保资金的发放上,搞亲情救助和贿赂性救助等。
“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特别是一些位低权重、‘小官巨腐’、‘苍蝇式’的腐败案件,对党和政府的伤害尤为严重,破坏了干群关系。”贵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朱江华说到激动处,重重拍案。
“许多案件没有‘技术含量’,有的甚至是明目张胆。为什么他们如此胆大妄为?”
面对疑问,我们的采访对象认识几乎一致:基层党委政府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缺位,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失位。
贵州省纪委在工作中发现,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普遍存在监督责任意识缺失等问题,纪检监察干部存在明哲保身不敢办案、思想认识不到位不想办案、自身素质不高不会办案等问题。据统计,2014年以前,贵州省40%的乡镇没查办过一起涉及金额5000元以上的案件。
如何让身边的“苍蝇”不再乱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