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瓜蒂太硬戳不进,注完又回渗
实验前几天,扬子晚报记者买好了红色色素和甜蜜素,它们的目的是增色和增甜。
由于使用量要求比较精确,实验人员在分子天平上进行称量。“这个分子天平的精度可以达到小数点后四位。”实验人员侯茜说。最终,我们用0.06克的红色色素兑上100毫升的水,配出了色素溶液;用0.05克的甜蜜素兑上100毫升的水,配出了甜蜜素溶液。
下面就是实验最关键的一步——打针了。平时看护士给病人打针很轻松,那么给西瓜“打针”是不是也很容易呢?接下来的实验证明,记者的想法太“幼稚”。
首先,我们用较粗的针头注射色素溶液。为了保证实验的普遍性,我们选取了西瓜的瓜蒂、瓜脐和瓜身三个部位。没想到“出师不利”,瓜蒂部位硬度很大,实验人员一开始都没能把针头戳进去。不得已,将注射部位往下放了几厘米。针头好不容易戳进去后,问题又来了,因为瓜内部的压力,想要注射进去非常困难。两个实验人员互相配合,其中一个使出了吃奶的劲,这才好不容易把溶液打了进去。
可是还没等我们高兴,大家郁闷地发现,刚刚注射进去的色素溶液往外渗出了一些。经过好一翻“折腾”,第一针才算顺利结束。
第二步:1个多小时,才给两个瓜打了12针
实验人员又在瓜脐、瓜身上打了两针。记者发现,在瓜身上注射难度最低,但是打针之后留下的针眼也最明显。
打完了色素溶液后,下面就要注射甜蜜素了。我们换了一个细的注射针头。打针的部位同样选取了瓜蒂、瓜脐和瓜身三处,但和之前色素注射的部位稍有间隔。
针戳进去之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在注射甜蜜素溶液的同时,之前不远处注射过红色色素的部位又开始渗水。“这是因为在压力的作用下,西瓜通过之前针眼的部位来释放这些压力,所以才会渗水。”
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下,实验人员一共实验了两个西瓜,注射了30毫升的红色色素溶液和甜蜜素溶液,共给西瓜打了12针。
记者发现,光注射这12针,我们已经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如果瓜农真的要打针,那花费的时间会更久,在卖瓜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实验人员说。
第三步:才过两天,打针西瓜就已经烂了
为了让这些溶液可以进一步渗透,实验人员将打针西瓜静置了48个小时。同时,还取了一个和它们同一时间采摘的西瓜作为对比,看看打针之后甜度、风味上到底有什么区别。
隔了两天之后,扬子晚报记者再次来到实验室。侯茜告诉记者,实验室的空调这几天一直没有关,温度维持在27℃。即便如此,西瓜仍在不停地渗水。切开西瓜,一股酸味就“扑面而来”。记者看到瓜瓤里出现了好几块深红色的部分。颜色和周围正常的瓜瓤区别明显。那么打针西瓜是不是变得很甜了呢?侯茜拿出了测糖仪,数据显示,这个西瓜中心部分含糖量是7%。而正常的成熟西瓜中心部分含糖量能达到11%—12%。
“所以说给西瓜打针是根本不可行的,我们的实验也说明了。”徐锦华表示,首先就“染色”来说,给西瓜注射红色素,很难做到注射得很均匀。更为重要的是,打针之后肯定会留有针眼。现在这样的高温天气,即便没有注射其他溶液,在室温下只要几个小时西瓜就会因为细菌侵蚀而烂掉。更别说瓜农打针后送到市场上销售,更不可能保证迅速卖掉。这样“面目全非”的西瓜,相信没有人会买。
![]() |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