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正文

“前腐后继”怪圈该如何破

彭原

2015年04月14日08:18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前腐后继”怪圈该如何破

  高劲松、张田欣、仇和,短短几年间,昆明市连续三任市委书记落马,让人惊呼又见“前腐后继”。如此塌方式腐败,并非首例。山西太原曾“先后有三任市委书记,连续三任市公安局长出问题”;广东茂名十余年间4任书记3个落马。不只是在一个地方,“接力腐败”现象还会集中在一个系统内,例如被称为“高危岗位”的交通厅长、国土局长,也是贪腐行为的易发区。

  所以,把政治比喻为“生态”非常形象。一个池塘里,一两条鱼死了,是鱼有问题,如果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水出了问题,水环境被污染了。政治生态也是这个道理。近年来发生的群体式腐败、塌方式腐败、家族式腐败等问题,都在说明治理从政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污”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随着作风建设和反腐的深入,挖出了很多老虎、苍蝇,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拍手称快。不过,面对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例,在心理上的确给人带来很大冲击。有些人感觉社会上腐败丛生,对改革前景失去信心。还有些人决心动摇,认为反腐不能再反下去,否则会搞乱团结稳定。这些观点对政治生态治理的认识并不准确。

  生态治理,常常碰到一滴水与一潭水的关系。些许污水,看似影响不了池塘的大局,但是污染一旦突破临界点,再要恢复就需要花费成倍的努力。不只是要控制新的污染产生,更要清除前期积累的污浊。不少市民也许还记得,上海治理苏州河水质问题,前后十余年时间,从河底清出的淤泥历史甚至可追溯到百年前。要“治污”,怎么能没有一点“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心理准备呢?我们要客观看待当前被抓出来的那些“前腐后继”。这固然是腐败的结果,又何尝不是反腐的成果?如果没有“有腐必反、除恶务尽”的决心,生态恢复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净化政治生态的主线,就是坚持反腐斗争,只有把腐败分子彻底从干部队伍中清理出去,才能遏制污染继续蔓延。

  清污必先找出污染源头。为什么政治生态会受到污染?从表面上看,“前腐后继”与选人用人不当脱不了干系,塌方式腐败更是受制于潜规则、关系网,使得一些便于权钱勾兑的要害成了“大酱缸”,一些干部变成了“双面人”。然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千丝万缕还是归结到一根线,就是治党不严。如果充分贯彻党要管党、党要治党的原则;如果党内各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都是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执行下去;如果党的领导干部都做到以身作则、带头示范,那么还会有腐败污染藏身的空间吗?

  尽管治污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也有事半功倍的突破口。从严治党的重点,就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针对腐败现象的顽固性、复发性、长期性,根本上,还是要完善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制度“笼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普遍认知。也许接下来,反腐还会揪出更多病树、毒瘤,然而,这终究是政治生态治理的必经过程。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唯有如此,从政环境才能逐渐改善,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才能可期。(■彭原)

(责编:申亚欣、盛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