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创新、智慧”建设安全、文明的“城市交通文化”
经过一年的整治行动,北京的交通事故明显下降,秩序有所好转;但以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四大行动仅仅是完成了首都交通管理的初级任务,真正实现交通的安全、文明,仍是一项系统化、长期的社会管理工程。
“每个交通参与者必须明白,‘安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做给交警看、做给探头看的。”刘恕说。
李少明介绍:“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思路,用更主动的态度、更灵活的形式和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做宣传工作。”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地区,51岁的东外大队安监民警于家骥的交通安全培训中心已经运行了十几年。在这个中心里,全国32起典型事故被用模型做成了“转盘式模拟现场”,观看者可以全方位了解事故发生的过程;“酒后反应测试车”能让驾驶者直观感受饮酒后驾车反应速度的变化。像这样的培训基地已经遍布北京市各区县。
每周,来自不同学校、幼儿园的孩子们会来到北京市交管局办公大楼,由3位女民警为孩子们进行交通安全法规、常识的初期教育,交警们希望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安全文明的出行习惯,并影响他们的家长。
在这一年中,像这样的“小手拉大手”课堂,也已经走进各区县的交通支大队。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交通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道路交通活动文明、有序、科学、高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首都交管部门正在着力进行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在提高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制意识的同时,起到预防交通事故,减少交通违法的效果,这也为交管部门开展各项公安交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化观念基础。”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政委王立说。
在2015年,北京交管部门确定了“法治、创新、智慧”三个关键词:
——严格依法执法,提高执法素质和水平。此前,北京交管部门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全员上路、全警执法、全责考核,业务部门坐办公室的民警到路面上来,要能够胜任路面管理和执法,这实际上就是对民警法律业务水平的一次普遍检验和提升。
——根据实际需要创新警务模式,让管理更加“接地气”。目前,北京交管部门参照社区民警的模式,推行“一区一警”的警务机制,交通民警将驻进街道、乡镇,承担排查下去车辆、道路、单位等基础信息,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动态排查治理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协调相关部门整治交通堵点、乱点等多重职责。
2015年,北京交管部门还将推进路口组织、信号配时、交通语言、静态停车、道路微循环等方面的建设工程,缓解交通拥堵。
——集思广益,多元化探索北京交通问题的解决之道。在2014年的整治行动中,北京警方探索交管、刑侦、巡警、治安、人口等警种和城管等多部门打破界限,共同参与交通乱象整治的新型警务模式,通过不同部门和警种不同的视角、理念,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在打击涉牌违法等行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据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不但将持续下去,在协作的领域和方式等方面还将延伸。
同时,包含微博、微信、手机WAP网站在内的“北京交警”官方新媒体平台已经形成,在宣传交通法规、安全常识的同时,更承担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沟通警民关系的重要作用。
对于医生来说,“上工治未病”。“我们希望在交通乱象产生前,就把滋生乱象的土壤、环境铲除掉。”孙钫说。
(来源:新华网)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