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亲情中华活动官方网站
人民网>>时政>>正文

亲情解乡愁 文化助外交——中国侨联2015“亲情中华”海外巡演

聂传清 段欣毅

2015年03月19日16: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人民日报刊载:亲情解乡愁 文化助外交——中国侨联2015“亲情中华”海外巡演

  前不久,中国侨联组派的“亲情中华”艺术团再次踏上赴海外巡回演出的旅程。三个艺术团分赴美洲、欧洲和东南亚,一台台充满中国风情的文艺节目,温暖了一颗颗海外游子的心。

  乡愁情结:割不断的魂

  2月18日,意大利佛罗伦萨“亲情中华”艺术团演出现场,台上,青年歌手岳璐演唱的《芦花》:“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晖……”深深感染了台下的侨胞金先生:“这首歌曲,唱进我的心坎儿里,因为军人和海外的中国人都有乡愁情结。”

  侨领王先生在意大利都灵旅居20多年,他说:“中国人很勤奋,在国外能挣钱,即使踩着金山银山,也始终迈不过乡愁这道坎儿。”

  3月10日,“亲情中华”东南亚团在古邦市成功举办了到印尼后的第三场演出。这是中国艺术团首次走进印尼东奴省。演出前,场馆外,中国锣鼓一直没停歇,承办活动的印华百家姓协会甚至请来了舞龙与舞狮队,用喧天锣鼓和奔腾龙狮表达着内心的喜悦之情。

  考虑到老侨胞行动不便,演出后,“亲情中华”赴美洲艺术团利用休整时间前往华盛顿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家园”成人护理中心看望老侨胞,把精彩节目带到他们面前。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部长陈迈介绍,只要时间和场地允许,艺术团都会找机会看望老侨,一方面年迈的侨胞更需要慰问,另一方面是向这些曾为改革开放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们表达敬意,“我们想告诉他们,祖籍国没有忘记你们,故乡亲人一直惦念你们。”

  文化交流:假日正当时

  2月19日,罗马,“亲情中华”慰问演出刚结束,一位意大利老者在助手搀扶下,蹒跚地迈上舞台。他是著名钢琴演奏大师罗兰多·尼克罗西。尼克罗西说,听到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郑咏用标准的意大利语演唱,感觉这是送给他的最好礼物。郑咏则表示,能够在世界文化之都,得到大音乐家的青睐和肯定,感到荣幸和自豪。

  加拿大温哥华演出现场,中国广播艺术团电声乐团团长魏金栋演唱了《大黄河》。听到他的歌声,不少老侨胞激动地叫了起来,“发烧”度不亚于年轻粉丝。

  “我们带到海外的节目都经过精心挑选。”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副部长邢砚庄介绍:一是要积极健康;二是要能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三是器乐演奏、杂技、魔术、口技等节目穿插,避免因语言障碍而降低外方观众的参与感。

  参加东南亚团的中央歌剧院首席女高音歌唱家幺红,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深有体会,她认为,内容的把控、时机的掌握、方式与途径的选择,都影响交流效果,需要精心设计。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维,曾到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表演。他说:“节日说到根儿上多数都在文化范畴之内,传统节日是文化交流的大好时机。”

  据陈迈介绍,“亲情中华”主题活动始终坚持“高起点、常态化、公益性、大规模”的方针。作为一个涉外项目,“亲情中华”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开放思维。以时节安排为例,从早期主要集中于春节、国庆、中秋等传统节假日,扩展到利用中外建交纪念日、甚至外国节假日等时机。演出地点也从单纯的海外巡演转向兼顾国内侨乡,以满足越来越多回祖籍国过年的海外侨胞和广大归侨侨眷的文化需要。

  据了解,自2008年初启动以来,已经有140多个“亲情中华”艺术团走向海外,在全球五大洲举办670多台文艺演出,受到海外侨胞的广泛欢迎,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其他族裔民众。以今年美国纽约和加拿大维多利亚的演出为例,非华裔观众超过1/3。

  公共外交:拓展“朋友圈”

  3月6日和7日,“亲情中华”艺术团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了两场演出。率团出访的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副巡视员郭敏燕介绍,许多印尼华人专程从雅加达、泗水等地赶到巴厘岛观看演出。中国驻登巴萨总领馆总领事胡银全在致辞中说,此次“亲情中华”艺术团是总领馆成立以来迎来的首支中国艺术团。通过这个平台,总领馆结识了很多华人乡亲、当地政要及友好人士,为下一步打开工作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侨联的“亲情中华”主题活动,正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各国高层政要或亲自莅临或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亲情中华”活动中屡见不鲜。2月23日,“亲情中华”艺术团在温哥华的演出,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专门发来视频,向华侨华人祝贺新春,并赞许“亲情中华”艺术团加强了中加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

  中国与巴拿马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侨联对于开展两国民间交往有着诸多便利条件。2月19日,“亲情中华”慰问演出在巴拿马城举办。巴拿马住房部长、旅游部长等政府官员到场祝贺,并派出代表上台致辞。他们说,巴拿马人民越来越喜欢中华文化了,新年迎春活动不仅是华人的,也是巴拿马民众的。

  公共外交是一篇大文章,作为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补充,在政府外交大框架外,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在这方面,中国侨联大有可为,“亲情中华”大有可为!

(责编:张迎雪(实习生)、盛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