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一个字:这些书,爱过

2014年12月31日01:54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一个字:这些书,爱过

作家,代表作《青衣》《推拿》等,曾获茅盾文学奖。

年度书籍托马斯·索维尔《知识分子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13年8月

作家,代表作《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

年度书籍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70后作家,代表作《耶路撒冷》,曾获鲁迅文学奖。

年度书籍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2月

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年度书籍范稳《吾血吾土》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

青年作家,《文艺风赏》杂志主编,著有《西决》《南方有令秧》等。

年度书籍奈保尔《大河湾》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8月

作家,出版《灰故事》等,曾任《天南》文学双月刊执行主编

年度书籍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妮娜》译林出版社2014年4月

青年作家,著有《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等。

年度书籍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

  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3月

《收获》杂志主编,文学评论家

年度书籍宁肯《三个三重奏》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

编剧、书评人,曾编剧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年度书籍止庵《惜别》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作家,代表作《左耳》《离歌》等,《左耳》已卖出影视版权,由苏有朋执导

年度书籍丛平平《你好,有故事的人》译林出版社2014年3月

  零点将迈入新年,回顾2014,是否有一段阅读经历让你感到温暖?京华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毕飞宇、徐则臣、白烨等十位作家、评论家,推荐他们的年度书籍。有人回归经典,也人关注当代。毕飞宇笑着说:“书单这事儿做了这么多年了,你们还在弄啊?”笑过后,毕老师认真地向读者推荐了他在2014年遇到的一本书,他觉得“与书相遇是一种缘分,读书的轨迹不是一条运河,而是一条自然河”。找到一本心仪的书有很多途径,没准儿,这几位作家推荐的书,刚好与你有缘。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高宇飞京华时报漫画谢瑶

  毕飞宇

  2014年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知识分子与社会》,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何为知识、知识分子、何为公共知识分子?他的立场,我不完全赞同,但他的阐述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本书可以帮我思考一个问题:小说家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一个小说家的内心有没有知识分子倾向,这种倾向对他的创作是构成帮助还是伤害?也许一个小说家终身不会成为知识分子,但这个话题对于当今的中国作家是有意义的。这是我今年最重要的阅读经历。

  马伯庸

  光看这个书名,我就会莫名地兴奋起来。从《江村经济》开始,我特别喜欢阅读这种切片式的研究专著,专注于一处小地域一个小层面,深耕细作,读起来饶有趣味,比宏大叙事更加可亲。

  这本书从中国历史里提取了一个地域切片——湖北麻城,放进试管,然后让时光从元末一直流转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作者俯身观察这一个小小县域里暴力元素在时光作用下的诸多演化,城乡矛盾、士绅矛盾、宗族矛盾、外来政治矛盾等等,都会让暴力呈现出不同形态和相同特质。这简直就是一次化学实验,读起来非常过瘾。上一次有类似体验,差不多要追溯到《叫魂》了——那也是一本好书。

  徐则臣

  2014年我陆续重读了索尔·贝娄的小说,最近在看《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他在美国是学院派知识分子式的写作,作品容量很大,他能通过一些个人日常生活的描述,看到美国社会世道和人心的变化。

  这一点在中国作家的写作中还很少,我们更看重讲故事。这当然很好,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让我们有这么多故事可讲。不过,我们也应该考虑在社会逐渐透明的语境下,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传奇性的故事可讲,如何把这个社会看得更清楚,可能就需要索尔·贝娄这样的能力。

  知识分子写作或学院派写作,在我们的文学里长时间被认为是掉书袋,名声不太好,大家都觉得民间有野气。其实,知识分子写作也有活色生香、朝气蓬勃的东西,不该带有这种偏见。

  白烨

  最近我也在评选年度图书,集中看完20本,最感到意外的是范稳创作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它区别于常见的抗战文学作品,《吾血吾土》在挖掘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70年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写作上也有突破,写出了老兵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参与抗战的细节。

  笛安

  今年我最喜欢的是奈保尔的《大河湾》,我在飞机上读完,觉得这本书很有力量。这本书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含义丰富,中国读者会感到它的故事既陌生又熟悉。我一直很喜欢读推理小说,像宫部美雪《所罗门的伪证》是我今年很喜欢的推理小说,虽然很多读者喜欢东野圭吾,但我觉得宫部美雪的推理小说更胜一筹。

  阿乙

  我今年读老书比较多,像草婴翻译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妮娜》。过去伪名著读得太多,很多作品很可疑,而那些已经经历几百年考验的名著就像金子一样,仍然发亮。名著的姿态很强硬,它们所拥有的也是伪名著所没有的。像《安娜·卡列妮娜》我读过很多遍,电影看了6部,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最坚强的东西。几百年后人们看我们这个时代,留下来的也是综合性最强的作品。

  现在很多作品很小气,有的更靠近作者个人本身,重复性比较高,很多有才气的作家都浪费在这点。这个时代人的精力不太够,被艺术、科学压榨得太厉害,碎片时代人是很渺小的,注意力也分散,因而缺乏大作品。像余华、格非也在尝试,但余华《第七天》的尝试较失败。

  蒋方舟

  今年我印象最深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它讲述了全城都失明时,人们道德不受限制,不受监督,如何坚守人性底线的问题。如果一个社会品行败坏,人们做什么事很难受到道德的指责。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可以看到,在这个环境下人性的道德感、尊严和体面是多么难又多么必要的事情,所以是今年我看的小说中比较喜欢的。

  我也要推出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今年我在写短篇小说集前写完长篇,但觉得不够好所以不想出版。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轻的老作家,不想出不负责任的书,那个长篇就作废了,短篇集也是练习,锻炼讲故事的能力。

  程永新

  在我关注的当代小说领域里,感觉比较好的是宁肯的小说《三个三重奏》。它表面上看是一个反腐的故事,实际上是考验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小说结构和形式也非常讲究,是一种非常艺术化的表达。

  故事包括三个方向:酒厂老板的逃亡,秘书出身的高官被审,八九十年代的回叙。很容易将此类题材写成通俗故事,而宁肯却把它处理成多声部的合唱,主题涉及宗教、哲学、权力、情欲、意志甚至新小说的拓扑学结构。这些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周到精准呈现人性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也有人批评这部小说,好像批评者都是女性。我想这部小说的男性视角太强悍了,会不会让女性受不了?

  史航

  今年推荐止庵的《惜别》,它是一本提醒之书,提醒我们每个人珍惜与亲人相处的美好瞬间,名为惜别,实为惜聚。这种提醒会被印刷出版物的汪洋大海所淹没掉,如果有一个人看到的话,就像一个漂流瓶一样值得被抓住。

  书里充满了对记忆的珍视,比如止庵写道,晚年的母亲有时站在窗前,看到超市的灯还亮着,就会说一句“啊,华润还没关门呢”。这样的记忆我们都熟悉,看这本书,我会想起属于我的那些留恋,比如我妈妈第一次来北京看望上大学的我,我们一起去隆福寺夜市,专门去吃了“阿信鱼圆汤”——想起这些,是因为止庵在书中写到母亲看电视剧《阿信》的情形。

  饶雪漫

  我推荐《你好,有故事的人》这本不可思议的书。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大部分都用在了阅读上,而非逛淘宝。但却有一家这样的淘宝店,它的主打是一个个原创小故事,读者如果发现有自己喜欢的故事,就自愿支付一元钱。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支付方式,竟也让上万人主动掏腰包买单,店里销量最高的一个故事成交量上千。

  正是有了这些故事,才有了《你好,有故事的人》这本书,它真实记录了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读来总会有相似的灵魂与你我相遇,甚至碰撞。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