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新疆

杨万志同志介绍

2014年12月24日09:59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杨万志同志工作照

“劳模就是两个字——干活”

这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杨万志同志在事迹报告会上讲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深得地质青年的心,也是杨万志同志的真实写照。

杨万志,现任新疆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获得过地矿部勘查成果奖三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同时是中国地调局“地质先进工作者”,“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翻开他的简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找矿成果和数不胜数的荣誉。我们起初自信的认为:沿着劳模的足迹,定能在途中轻松探获一片精神矿藏,以慰后生之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天,我们所探寻到关于他的事迹只是片言只语,收集到的关乎他的图文材料更是凤毛麟角。好像进了一座烟雾迷蒙的山,明知那桃花源就在不远的前方,却寻而不得、求而未果。顿觉地质队员找矿不易,文字工作者想把地质队员的精神矿藏发掘出来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一处埋藏很深的劳模育出的精神富矿。

杨万志,湖南桃源县人,1985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新疆从事地质找矿工作,一干就是30年。当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地质这个行业,为什么愿意来到偏远的新疆,杨万志笑着说:“听人家说,长春地院是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工程师的称号不管在现在还是在当时都是很吸引人的。我是农村出来的,那个年代交通不比现在,活动的范围不超过方圆二十里。我很想到处跑,就像旅行一样,而学地质,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湘江的鲮鱼上了岸就得学会与戈壁上的黄羊一同奔跑。刚参加工作的杨万志进疆就被分配到了条件艰苦的喀什二队,进过没有人烟的高山峡谷、上过高寒缺氧的喀喇昆仑,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把第一个地质十年奉献给了南疆这片热土。湖南人没有身高优势,但是湖南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吃苦敢打硬仗。杨万志身上有着太多湖南人的共通特点:说话干脆、干活利落。很多与杨万志刚打交道的人,都会惊于他飞一般的语速和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不知不觉被杨万志带到了他的工作节奏中去,他用他的言行默默影响了身边一批人。

经过几年的野外生产实践,杨万志被委以重任出任一些大型项目的技术负责,再到后来成长为项目负责,哪里艰苦哪里走,哪里危险哪里去,杨万志带领他的队伍挺进过环境艰险的藏北高原,涉足过地质工作空白区。在代表性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昆仑尼雅河中上游1∶20万区域化探”,除组织项目生产外,他还承担着繁重的野外生产任务,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连续在野外工作了7个月。他在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安排自己跑最长的路线,采难度最大的点。高山峡谷车辆无法进入,他就背负肩扛所需物资,风餐露宿,行走于无人荒漠、跋涉于急流险滩。

20年来,杨万志先后主持完成 “西昆仑山1∶50万甚低密度化探扫面”等5个基础地质调查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塔里木地块周边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远景研究”、“新疆天山—北山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等重大地质科技攻关项目;还参与了《新疆矿产资源十五规划研究》和《新疆矿产资源十一五规划研究》编写等工作,为新疆地质勘查献计献策。

之后,杨万志参与到国家305项目科技攻关“大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识别和找矿靶区评价技术与应用研究”、“新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首次从全疆层面对新疆区域地质化学资料进行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依据研究成果部署实施的新疆甜水海、岔路口1∶5万化探,先后发现了甜水海铅锌矿、卡孜勒铜矿、天神铅锌矿,使这一地区成为地质勘查的热点;五堡幅区域化探数据更新,发现了白鑫滩铜镍矿;阿齐山1∶5万化探发现了阿齐山铅锌矿,为自治区地质找矿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8年,自治区地勘局按照“精干高效,装备精良,专业全面,水平一流”的精神组建地调院,面向局属各地勘单位招兵买马,杨万志凭借其在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区域成矿规律和区域资源潜力评价研究领域的专长,成为第一批进入地调院的技术骨干,主要从事地质技术管理、地质科研和规划部署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新疆主要成矿区带靶区优选和地质勘查部署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阿尔泰、东天山铜矿靶区优选,阿尔金、东昆仑及西昆仑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规划。“358”项目启动后,又参与了“358”项目方案的制定,为国家和自治区地质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有力依据。

2011年地调院组实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员陆续到位,开始独立承担国家出资的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杨万志时任总工办主任,除继续开展科研和地质勘查规划部署研究工作外,对院负责的地质勘查项目开展全过程管理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依托项目培养地质类专业技术骨干。在地调院承担项目的这几年,已任地调院副总工程师的杨万志仍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奔波,条件相对艰苦的东疆是他的主战场。

在野外指导工作,他还是跟年轻时一样,每到一个项目分队,先问哪条路线不好跑,哪个点采不到样。带足干粮,稍作停息后就急着赶赴工区,采样、筛样、背样都不让旁人插手。筛样的时候土很大,杨万志毫不避让的站在灰土里抖筛子,等到灰尘散尽,他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是灰土,站立一旁的青年技术员心潮澎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3年验收的夏干伊尔盖项目基本都是由院女地质队员、年轻地质队员组成的,杨万志对这个项目尤其关注,每逢节假日自愿放弃休假、上山采样,分担项目的野外生产任务,和年轻人一起喝浑浊的有咸味的井水,一起挥洒汗水。收到项目收队的报告,杨万志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仓库与项目组一起卸车、搬运物资。本来蹲在一旁抽烟不愿插手的大车司机,看着肩头扛着4-5根钢管、还在为后进库房的年轻人支门的杨万志,心里一热,压灭烟头,冲过去接下了他手里的重物。

在雅满苏突击采样,大家住的都是当地人用水泥板垒起来的棚户房,墙壁上到处都是指宽的缝隙,躺在“房子”里,抬头便可以看到漫天星空。那时候已时值深秋,加之戈壁昼夜温差大,冻的睡不着是时有的事。同住在棚户房里的杨万志,找来砖和绳子,给他们的被角都吊了砖。这样睡觉不老实的年轻人半夜翻身就不会踢掉被子。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像一股暖流流入年轻人的心中。离开雅满苏的前一个晚上,杨万志告诉青年人离开前要打扫院子,给人留个好印象,以后再租别人的院子也好说话。第二天清晨醒来,大家推开门走进院里却发现院子里已经收拾利索了,门卫大叔悄悄告诉他们:“你们的领导七点就起来了,早把院里的垃圾捡干净了。”

去伊犁检查项目,杨万志执意要在出发前备一套炊具,从锅碗瓢盆到菜刀案板一样都不能少,同行的人都觉得奇怪。到地方了才明白过来,项目上临时安排了一名少数民族姑娘,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她又不愿给项目造成麻烦,每天只吃一些馕和零食。别人忽视的问题,负责生产调度的杨万志却记得清楚。地质队的娘子军出野外,项目一般都会体恤的安排她们做诸如样品加工、编录等一些相对轻松的活,杨万志始终认为这对女地质队员自身发展是不利的,她们所接触到的工作很局限。所以,杨万志在尊重她们自身意愿的基础上,尽量不差别对待,甚至创造条件把她们安排到能学到技术的岗位上。住宿不方便,我们再支一顶帐篷,饮食不方便,我们再开一个灶,学到本事才是硬道理。当谈及现在的地质员和过去的老一辈地质员吃苦能力和精神面貌都有很大差别,一些年轻人甚至会逃避艰苦的工作环境,总工办在生产调度过程中怎么解决这一矛盾时,杨万志想了想说:“第一,每个人都有自由,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第二,我现在还能干得动,自己可以做到的就尽量做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年轻人需要爱护。”

我们还了解到,杨万志一直在为社会公益事业默默做着贡献。仅5?12汶川地震那年,他先给灾区捐去了一个月的工资,后又向全国妇联“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捐了一万元善款。他身边人告诉我们,杨万志有时候忙,会把善款托付给同事帮忙汇款。

这就是劳模,朴实无华,没有多少影像资料记录他的作为,有的只是与他接触过的一批人,用最真实的语言和零散的记忆拼凑出的关于他的形象。他就这样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后,如果有人问“劳模精神”是什么?我们会很荣幸的引用杨万志的那句话:“劳模就是——干活”。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