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天津

杨永江同志介绍

2014年12月24日09:29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十月的天津,阳光明媚,河东区卫昆桥下的月牙河,碧波潋滟。月牙河东岸坐落着一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建造的五层办公楼,楼房四周白杨树抖动着金黄的叶子,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大院、这座楼房、这座楼房内工作人员的故事。这座楼房是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办公大楼,这个大院叫地质大院,故事的主人公叫杨永江,是一名外表普通、穿着朴素、做事朴实的老地质工程师,单位上的老人都亲切地喊他老杨,年轻人尊敬地叫他杨工。喊他老杨,是因为他今年已49周岁了(老杨总爱说自己虚岁50岁,要感恩母亲怀胎十月),两鬓已斑白,自1988年7月参加工作,就没离开过地质队,一直在本单位工作了26年多,用老杨自己的话说,算上大学四年,地质工龄满打满算有30年了。叫他杨工,因为他可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系地道科班毕业的,所学专业是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毕业后一直在野外一线,从事地质科研生产工作,先后当过地质员、项目组成员、技术负责、生产科地质主任工程师、井下地质室主任、地研所副所长、地热院副总工之职。这次寻访最美地质队员活动,就从杨工这里开始,我们以倒叙的方式全景记录叙述杨工的工作、思想、生活、家庭,挖掘他身上朴实、好学、无私、上进的品质,传播正能量。

一、雪域高原献青春,三江大地留风采

2014年7月1日,是党的93岁生日。天津地热院四楼会议室座无虚席,院里青年党员干部正在开展“庆祝党的生日暨群众路线教育”专题活动,由援藏干部杨永江高级工程师做个人事迹报告。杨永江同志,男,49岁,中共党员,九三社员,是天津市第六批援藏技术干部,大学本科学历,教授级地质高级工程师,在原单位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担任副总工程师兼地质综合研究所副所长。2010年7月1日,离津进藏,在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矿管科任职地质高级工程师,至2011年年底,历时一年半,圆满地完成了援藏任务,本人又主动提出再延长援藏一年半的申请。2012年度被评选为昌都地区国土局优秀干部, 2013年6月,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授予第六批优秀援藏干部,是天津市30名援藏技术干部中两名优秀援藏干部之一,被天津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天津广播电台天津早晨和夜访百家节目采访播报。2013年8月8日平安返津,历时3年零1个多月,代表天津市国土资源局、天津市地矿局和地热院,圆满地完成了援藏任务。如果为三年来的援藏工作,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他本人过了五关(德、能、勤、绩、廉)。

(一)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首过思想关(“德”)

2010年6月天津地矿局决定从下属各单位竞选一名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天津市第六批援藏技术干部进藏工作,由于杨永江同志工作的出色表现,工作能力得到院局领导的首肯,党组织经过认真考核选拔,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援藏地点为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位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四省交界的咽喉部位,是西藏的东大门和康区腹心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战略地位。昌都是西藏第一个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被誉为西藏的革命老区。昌都地区寺庙多、僧人多、活佛多尤其境外非法认定的活佛多、非法出入境人员多、社会流散枪支多,是达赖分裂集团重点渗透地区。昌都地区是西藏七个地区中唯一不对外国人开放的地区,反分裂维稳任务艰巨。

援藏期间,杨永江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始终从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绝不含糊。他积极参加2010年昌都解放60年大庆和2011年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年大庆的各项值班和巡逻任务,不怕危险,忠于职守,越是“3.14”、藏历新年等敏感日子,越是主动请缨维稳值班。2012年春节期间,由于周边藏区连续出现僧人自焚事件,正月初五接到返昌通知后,正月初八准时报到,立即投入到维稳值班和日常工作之中。

(二)刻苦学习、敢于担当,再过工作关(“能”“绩”)

杨永江同志迎难而上,勇挑昌都地区国土资源局矿管科的重担。昌都三江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矿种多、储量巨大,有多个矿种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由于面积大、矿点多,矿点分散,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初到矿管科时,科里共计3人,因老科长于2010年参加了昌都“百千万工程”,2011年又调入寺委会工作,矿管科就只剩2个人,科里的工作主要由杨工负责,既要处理日常工作,参加维稳值班,还要下乡蹲点,工作压力特别大。初上高原,杨永江同志克服头痛、胸闷、耳鸣、流鼻血、睡不着觉等高原反应,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为了更快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杨工刻苦学习,白天学管理、晚上学法律,真正做到了“白+黑”、“五+二”学习精神。一是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二是深入学习了《矿产资源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矿,依法管矿,提高执法水平;三是注重地质、采矿、选矿等方面专业知识的涉猎,运用自己在地矿局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认真发挥教授级地质高级工程师的才能,把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专业技术带到国土局,充分体现“传、帮、带”作用,在国土局形成“比学赶帮”学习风气,杨工自己很快成为国土局的中层骨干和技术带头人。

援藏期间正赶上“十二五”, “十二五”是昌都经济爬坡过坎攻坚时段,更是昌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难得黄金机遇期。昌都面临着建设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能源接续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援藏三年来,在描绘昌都矿业发展宏伟蓝图过程中,杨永江同志加班加点,没有假期休息,呕心沥血,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他积极参与了昌都地区铅锌矿、煤炭资源、铁矿石整合工作、昌都水泥厂招商引资工作,以及一系列规划、方案起草编制工作。一是,为规范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秩序,起草并上报了《昌都地区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制定了《昌都地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方案》、《昌都地区煤矿治理整顿方案》、《昌都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昌都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实施办发》等;二是,为加快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竭力打造藏东有色五大板块,编制了《昌都地区“十二五”矿产业发展规划》、《昌都地区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昌都地区铜矿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昌都地区铅锌矿整合实施方案》、《昌都地区铁矿石整合实施方案》、《关于昌都地区煤炭资源整合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等材料,并为三江水电规划建设、川藏铁路规划等项目提供了所需的矿床分布情况数据。其中,《总体方案》、《铁矿石整合实施方案》、《煤炭解决建议》获得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并正在昌都地区实施。

最值得提到的是,针对昌都地区矿产资源矿点不清、底子不明、资料不全、数据不祥等亟待解决的现状,他暗下决心要编辑一本《昌都地区矿典》一书,以填补昌都矿产资料空白。经过两年多的资料查阅、收集、整理,在11县府及自治区厅的协助核实下,首次汇编出14.7万字188页的《昌都矿业资料汇编》一书。书中从六个章节,较为系统、全面、详细地汇集了昌都地区金属类170个矿点(含整合煤矿点)的矿证号、探矿权人、勘查单位、勘查项目、储量、品位等20余项内容,建立起了每个矿点的电子档案。此书填补了地区矿业资料的空白,为地区国土局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是地区制定发展地区矿业、繁荣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深入矿山实地,挑战生命极限(“勤”)

西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六月下雪不算奇”。 昌都地区幅员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11个天津市大小。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大气压仅是内地70%,氧气含量是内地的68%。昌都地区很苦,全区68万人口中,尚有30多万农牧民群众还没有用上电,有近13%的群众听不到广播,55%的群众看不到电视,全地区还有7个乡镇314个行政村没有通公路。大部分矿点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在海拔4700米。三年来,杨永江同志始终保持高昂工作热情,本人积极主动要求下乡,为做好地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杨永江同志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经常深入边区,下到基层,跑遍了11个县地的大部分矿点,有时到最边远地区,来回要走上五六天时间,为的就是掌握矿产勘查开发实际情况第一手资料。尤其遇到矿群纠纷,不分忙闲,不分昼夜,立即赶赴事发一线,讲政策,讲法律,竭力解决,努力做到“小事不出、中事不出、大事不出”。时间最长的一次蹲点近半月,直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尤其是在2012年十二月份的冬季,为落实自治区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同志为建设新昌都,在全地区寻找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石材的指示,在技术人员匮乏、无专业地勘队伍、个别县大雪封山的严酷环境下,他主动请樱带领队伍,深入8个县域,奋战20余天,初步摸清了地区花岗岩、大理石、水晶、榴红宝石的蕴藏分布情况。发现优质花岗岩7处,大理石4处,水晶2处,玉石1处。在下乡期间,多次遇到崩塌、路毁、侧滑等危险,最危险一次是在海拔5000米的山口,经历了汽车抛锚、刹车失灵、因积雪造成侧滑陷车等危险,当时天已黑,手机也没信号,生死一瞬间,但危险没有吓倒杨工。三年来,他除春节回乡探亲外,工作中途没有回过内地,并且在藏期间一直保持全勤,位列天津重庆两市援藏干部的前列。

(四)忠孝不两全,四过家庭关(“廉”)

在援藏期间第二年,2011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九),把自己视为亲儿子的岳母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成为植物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昌都需要他,他强忍悲痛,把老人全推给妻子,于2月19日进藏,工作一年后,才于春节前回乡。妻子本身有心脏病、低血压病,看到妻子伺候岳母,端水端药,擦洗屎尿,人已累得变了型,万分愧疚,十分心疼,男人也会揪心落泪。

杨永江同志热爱西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宗教信仰,坚决反对分裂,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满怀热情,积极投入到西藏经济建设中。三年中,杨工积极联系落实对口援藏资金,天津国土资源局落实援藏资金160万元,天津地矿局落实援藏资金20万元;积极参加国土局“一结三连”对口农牧区的帮扶工作,踊跃捐款捐物,累计捐款超过2000元。在巩固边防,保卫边疆,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这个大舞台,杨永江同志尽情抒写着那壮丽青春篇章。由于杨工不怕危险,甘于吃苦,长期深入野外矿山实地、工作极其突出,得到昌都各级领导和群众认可,在2013年5月3日召开的中共昌都地委第13次会议上,被推荐为第六批优秀援藏干部, 2013年6月,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授予第六批优秀援藏干部,事迹被广泛宣传。

最后,还是引用杨工自己在援藏工作总结中一句诗词,来作为其援藏事迹的结束语吧。“风霜雨雪三载整,献身雪域高原,人生无悔;春夏秋冬四季更,扎根三江大地,心中有情”。

二、脚踏实地,扎根地质工作26年,践行“地质三光荣”

用杨工自己的话说,在天津地矿局工作26年,一直在野外第一线工作,除了没有搞过珠宝外,地矿局所有工作都干过,从事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热地质、钻井地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科研生产工作,从事过灌注桩、搅拌桩、静压桩、粉喷桩、夯扩桩等桩基础施工工作。其先后获得过部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在国家期刊和学术交流论文集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一) 建得广厦千万间,当好地质尖头兵

1994年,天津市政府提出了十年内基本消灭城区成片的危陋平房区,彻底改变天津的面貌。为了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天津地热院领导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天津市鑫磊地矿岩土建筑工程处”,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和桩基础施工。那时院里家底薄、条件差,钻机等设备都是二手的,每天日出前出发、日落后收队,整个白天都在施工,夜里还要整理资料,编写报告。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杨工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河西区谦德庄平改、河东区大直沽支教、华苑安居、渤西油气贮罐、飞机场、天津港、天津市蓟县出头岭桥基、塘沽经济技术开发区、津南双港开发区等重多工程勘察施工和报告编写。其中在地矿局中标,并组织会战(15台工程钻机)澳中大厦的工程勘察中,本人所在钻机打了一个至今仍保持局记录的120米深的钻探孔,取芯率近于100%,在现场就受到了局总工李总和吴总的表扬。在桩基础施工方面,主持过钻孔灌注桩、沉管桩、沉管夯扩桩、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粉喷桩的施工,主要成果报告有《北京市昌平粮食中心库基础工程》、《天津市微型汽车发动机厂七号厂房基础工程》、《天津市渤西油气贮罐基础工程》、《天津市建委大楼地下消防池堵漏工程》等。在所负责的全部工程中资料齐全、报告完整,从未出现任何事故和技术失误。所在集体被评为局先进集体,本人在1996年获原地矿部首批二级项目经理证书。

(二)哪得能源清如许,为有深处热水来

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可再生新型能源,在“美丽天津”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工1988年大学毕业时正好是天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初期,被分配至天津第一地质勘探大队(地热院前身)101井队当地质员,开始了其后二十多年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评价、保护等科研生产工作。

在地热资源勘查方面,杨工早期先后独立及主要参加完成了TR3、TR4、TR5、TR6、WR36、SR6等钻孔的成井地质报告编写,每口井的地层岩性编录都与物探录井相差无几,成井及报告均达到优良水平,其中在渤海石油基地施工的SR6地热井是天津地热院施工的第一口定向井,为日后定向对井施工奠定了基础。杨工2002年12月获水文地质高工资格,在2004年担任生产科地质主任工程师,每台钻机钻至关键或疑难地层,杨工都吃住一线,有时一天要去两个钻机,为了卡准地层,夜以继日,时刻观察返上来的岩屑的变化,提前预判地层,提出建设性意见,防止了众多钻井事故的发生,使每眼井都没有因为地层分层错误而出现事故,大大降低了钻探施工风险,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本人被评为2006年度局级先进个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提倡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大发展时期,既要把天津地热市场做深做透做大,又要勇于走出去开拓外阜市场,杨工先后组织参与在兰州、沈阳、江苏、内蒙古、山东、河北等省市开展了地热勘探、地热地质调查论证,及后期的地热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等项工作。其参加地热井施工近80眼,累计进尺达17.62万延米,其中定向井41眼,占总井数一半以上,施工石油试验井1眼,勘探井6眼,单井大于2000米深度的有68眼,单井大于3000米深度的有8眼,塘沽胡家园TGR-24勘探井完钻深度达4001米,创天津地热院地热钻井施工新纪录,为寻找深部地热资源打开了一扇窗。其中有近20项地热井工程获天津地矿局优秀工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天津地热院已完成8个地热田勘查评价工作,其中《山岭子地热资源详查报告》(1993.9)、《天津市区及王兰庄地热田勘探报告》(1989.6)、《天津市深部地热资源普查》(2002.10)分获地矿部、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地质找矿二等奖。

在地热资源保护方面, 1990年调入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地热开发利用室,参加塘沽和大港地热井回灌研究工作,他深入当地调查收集每一口井的动态资料及其利用情况,主要参加了大港区《中低温地热田回灌与数值模拟研究》(1991.10)编写并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独立编写了《塘沽区地热井回灌研究报告》,获得评委一致好评,算是提出保护地热资源,专搞地热回灌研究早期工作者。担任地研所领导后,愈加重视地热资源保护工作,与回灌研究室一起进行基岩型热储回灌和孔隙型热储回灌研究,取得新近系馆陶组孔隙型热储回灌瓶颈的突破,探讨了用地表水回灌的工艺,也取得了进展。所里承担的《天津市基岩岩溶裂隙热储层回灌研究》(2004.12)、《天津市滨海新区馆陶组热储层回灌技术集成及示范》(2013.3)分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担任地研所领导几年里,所在集体被连续评选为先进集体。

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杨工1997年被调入天津地热院地热资源开发公司,提升为技术负责,从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天津市提出进一步加大集中供热面积、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相应增强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由于地热利用过程中尤其是地热供暖涉及暖通方面的技术知识较多,所以在不影响工作的基础上,其在天津大学攻读了暖通专业第二学历,真正使地热资源从地下到地上贯通起来。杨工先后主持及主要参加了天津市飞机场、中山门、尖山、东达、体院北、大寺、武警医学院等地热井开凿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参加了抽水试验等野外工作。针对地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编写了《天津地热院地热井供暖能力综合评述》、《天津地热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天津地区地热供暖现状浅析》等文章,从地热供暖、回灌开采及梯级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在天津市供热办和天津地热管理处共同组织的供热研讨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2002.10)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在集体被评为局级先进集体。

在潜心做好科研项目方面,杨工1991年调入地热院院洼地项目组,从事第四系地质与水文地质综合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值全国地勘行业不景气,地质人处境最难之时。同为本项目组成员、同是地质专业的妻子这时被迫裁减下岗了,这时孩子刚刚一岁多,太难了,但杨工坚持下来了!杨工参加了项目立项、投标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写及所有的野外工作。在三年多的野外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获得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其一直吃住在野外(92年春节也在野外度过),在荒芜人烟的大开洼里,三年里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参加了打洛阳产孔、钻探孔、修建大尾巴井、建立均衡场、采取土水样、地下水与地表水动态观测、大口径井抽水试验、咸水及咸淡混合种植实验等野外工作及室内大量资料收集整理、绘制有关的水文地质图件等;查明了区内土壤(包气带)岩性、结构含盐量分布规律及其盐渍化形成条件、水份和盐份运移规律,并取得了相关参数。该项目组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天津市静海县万军套洼旱涝盐咸综合整治勘查与试验报告》(1997.12)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杨工的人生观、价值观

杨工给人的印象是总是乐呵呵的,但问到他人生观、价值观时,马上严肃凝重起来。谈到地质工作,杨工一再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他现在的成就。他骨子里流动农民的血液,心中装载着报效祖国的豪情。是李四光前辈的故事吸引其报考地质大学,是詹天佑的事迹使其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做一名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是党把一个祖祖辈辈都不识字的农民儿子,一步步培养成为教授级地质高级工程师,人不能忘本,不忘国家、不忘党、不忘父母的恩情,带着感恩的心、奉献的心、奋斗的心去工作,就不会觉得地质工作艰苦乏味,就会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能摒除杂念,沉得下身心做学问干实事。杨工说他1984年考上地质大学时,就立志做到“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

问到杨工工作和生活是否一直很风顺时,杨工说人生哪有一帆风顺之事,遇到事勇于面对就是了。就说物质吧,刚结婚时,妻子已怀孕几个月了,还挺着大肚子与同事一起住单身宿舍,没有房子呀。后来住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平房,一住就是九年,再后来才赶上单位个人合作建房,住上接近八十平方米的楼房。再说家庭吧,杨工问我们知晓“凤凰男”不,就是从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杨工内蒙古老家一家六口,日子很苦,在其大学毕业时,母亲已是64岁高龄,父亲也60岁整。杨工一直想通过努力,让家人过上好生活。一直盼着2000年世纪之交,没有想到却是家庭变故接踵而来,八年里五位至亲之人接连去世,子欲孝而亲不在。先是最小的四姐在2001年正月因病去世,才43岁,他们一起长大,一起挖野菜一起拾柴;2003年春,在非典期间,他崇拜的老父亲去世,大山塌了,老人家都没有来过天津,来看看儿子的家;2005年夏,像母亲一样的大姐去世,因钻井工程进入关键时期,未能回去参加葬礼;2007年夏,慈祥的母亲撒手西去,本来打算在三周年回去祭奠,后因援藏未能如愿;2008年冬,三姐家的顶梁柱民办教师三姐夫去世,刚盼到民办教师要转正的消息,还没有拿到转正后的“高工资”。 现在家里还有聋哑哥哥需要照顾。

看到杨工眼含泪花,我们真的不忍打断他的思路,问到杨工还想对大家说点什么。杨工说“援藏三年,我干的多,思考的也多。能够代表天津1400万人民援藏,是无上光荣的,是人生历练的难得机遇。我时常想到自己的身份,不敢忘记自己的使命。我首先一名共产党员,是党中央、天津市委派出的援藏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焦裕禄、雷锋、孔繁森学习,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时时刻刻以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我还是 ‘九三’学社民主党派成员,在专业领域是教授级地质高级工程师,就是要刻苦钻研业务,站在时代的前沿,勇攀科学高峰,做好‘传、帮、带’;我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不怕吃苦,甘于奉献,诚实做人,踏实干事。我还是一名科级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如一珍视自己言行、人格和名誉,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他说“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西藏,多亏单位领导同事的照顾,才使他专心工作,无牵无挂地扎根于高原。他虽只身来到雪域高原,但却时时感到天津市委、地矿局、地热院各级领导对他本人和家人的关怀和温暖,正是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全单位援藏、全市援藏。虽然生活比内地苦一些,但比起那些为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而牺牲的烈士们,比起那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先行者们,比起孔繁森,比起仍紧张战斗在海拔更高、气候更恶劣的无人区‘青藏找矿专项’的同行们,吃这点苦真的不算什么。现在自己既是学科带头人,又是科级干部,身上压着担子,本人愿意向孔繁森前辈学习,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讲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援藏干部精神带回天津,敢于担当,奋发努力,只争朝夕,站好岗,尽好责,做好人。” 

分享到:
(责编:徐伟峰(实习生)、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