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培乾,男,53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该同志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怀着对地质事业的满腔热情,爱岗敬业、无怨无悔,三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野外生产一线,把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地质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地质工作“三光荣”传统和“四特别”精神。他是一名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型干部,多年的不懈努力使他的地质生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河南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贾培乾同志对地质工作满腔热情、精益求精。2011年中化河南院与国内某大型企业合作续接了在西非利比里亚进行铁矿勘探的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该处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在多重困难之下,当时中化河南院党委提出了“举全院之力、做好利比里亚铁矿勘查项目”的号召。贾培乾同志积极报名参战,并出任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从踏入非洲进入勘查区开始,他就带领地质技术人员不畏酷热泥沼、蚊蚁蛇毒,从基本的野外填图开始,在研究以往资料的同时不受已往成果看法的束缚。在详细工作、多方论证的前提下,将矿区的构造形迹、矿石类型、成矿模式等重新进行了定义与修正,使得该区的铁矿勘查打开了宽阔之路。特别是在勘探前期出现磷超标,铁矿的未来利用价值出现疑问、项目即将搁浅的状况下,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更是没有气馁,在大量研究岩心、岩矿鉴定、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不拘权威鉴定结论,根据化学分析结果计算,认为该区的含磷矿物不是磷灰石类,而是一种国内罕见含磷矿物—磷铁矿;并根据其成因指出磷超标并不对本次铁矿的勘查构成影响的结论,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完全实施。在该项目结束后由国内专家组的野外验收中给与了本次勘查工作高度评价,给予野外工作“优秀”的评价;回国后贾培乾同志任该项目的报告主编,在他的带领下精心组织、科学攻关,按时、圆满完成了报告的编制工作,经过中矿联河南评审部专家们的评审后,认为“该报告较全面的反映了本次勘探工作成果,工程控制程度首采区工程控制程度基本达到勘探,各项工作质量符合相关规范及有关规定,资源量估算结果可靠,资料齐全。报告编制符合相关规范规定,评价了一个大型富铁矿,予以评审通过。报告为优秀级”。同时该项目荣获了2013年中煤地质总局“2012年度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学技术二等奖”。
贾培乾同志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搞地质工作,不到现场,怎么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地质工作长年在野外,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过着爬山越岭风餐露宿的生活,吃凉窝窝头,喝山沟水,早上趟露水裤子全湿,太阳出来一晒潮乎乎的,慢慢地他就患上了关节炎。每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就出发,天刚亮已经进入矿区工作,直到晚上8点才下山;中午就在山上吃凉饭、馒头、咸菜;晚上整理资料,研究次日工作,每天工作到夜里12点。记得有一次,刚刚出发到现场,就下起了小雨,为了抢工期,贾培乾同志毅然决定完成任务,雨越下越大,他仍然坚持,并将随身携带的雨具让给他人,自己冲在前面探路,在一处较深的排水沟处,由于雨大,路面湿滑,他不小心掉进沟里,水没过他的腰部,由于沟底淤泥较厚,他不断下陷,这时,同行的人在后面冲上来将他救出,就这样他也坚持把当天的工作全部完成。结果第二天,他高烧不退,却仍坚持工作。
作为一名地质人,贾培乾同志舍小家为大家。地质工作者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对家庭、对孩子照顾得很少,这是地质人心中永远的痛。贾培乾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因患有老年痴呆病,长年瘫痪在床,一天24小时都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他的母亲也将近九十了,为他们兄妹几个操劳了一辈子,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心脑血管都不太好,每天都得吃药打针。他的爱人身体也不是很好,既要照顾两位老人,还得照顾半岁大的小孙女,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忠孝不能两全,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只能在偶尔不出野外的有限时间里,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不眠不休,唯有这样他的心里才能少一些对父母对家庭对孩子的愧疚之情。但是项目一来,他还是得收拾行装,奔赴现场。在他出野外的日子里,老父亲只能由其他的兄弟姐妹和他的爱人轮流来照顾。每当说到这些,他的眼睛里总是闪着泪光...还有,就是当他远在非洲利比里亚项目部的时候,他的家里正好遇到了房子拆迁问题,包括赔偿,找房子,搬家等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靠他爱人一个人承担,等到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后,他爱人也累倒了,病了很长时间。可是即使这样,家里人也都瞒着他,每次打电话都告诉他家里都好,让他安心工作。直到非洲项目结束,他回国才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他自责、难过、心疼,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既然他选择了地质这个行业,就只能牺牲家庭的利益,当下一个项目来临时,他还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贾培乾同志在地质找矿中锐意创新。多年的地质工作,使他养成了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对于基础地质理论的不断补充与提升,使他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于新技术、新理论的持续学习与更新,也是他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具有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对于多种勘查技术在找矿过程的综合利用他也进行了多领域的尝试与研究,特别是各种物探方法技术组合使用的各种条件、探测对象等,具有较高的把控能力。目前,对于地质找矿工作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一些思路,充分认识到一个矿区的工作必须首先有一个清晰地指导思想,然后根据这个思想去组合使用各种方法技术去达到预期目的。譬如2013年以来在豫西南某地的一处铜铁矿勘探中,由于该地区是海相基性火山喷发形成的细碧岩,按照过去对当地的成矿认识,勘查区内已有的铁铜矿化点的成因均与成岩后的构造活动有关系。贾培乾同志带领的项目组进入后,从基本的基础地质工作开始,同时广泛的收集相关的地质资料、研究文献,通过研究认为该区的主要矿化形成是在海底火山岩的形成过程中裂隙式喷流活动、后期的岩浆活动是主要控矿因素,并据此设置了磁、电、化、地相结合的找矿方法组合,并据此预测了几个有很好成矿意义的区域,得到了合作方高地评价。
三十多年的地质生涯,贾培乾同志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长年的野外作业使他与家中亲人少了许多天伦之乐,每当回到家中见到年过九旬的父母期盼的眼光时,这是他心中最愧疚的时刻;他从亲人期盼的眼神中读出的不是埋怨与责备,而是鼓励和赞许。也正是这些亲人的鼓励与期盼使他更加珍惜人生、珍惜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来之不易。长期的风餐露宿、冰雪雨霜不仅带走了他青春年华,也见证了他吃干膜喝凉水永不言苦的乐观人生。荒漠戈壁的风沙见证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异国他乡的恶劣环境见证了他善于战斗的风貌,不求闻达长年坚持野外生产一线见证了他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在贾培乾同志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以现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了贾培乾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地质队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风貌。他的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时代主旋律讴歌的,也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的,是号召青年一代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学习榜样。